乡村振兴领头雁(一)

2018年09月05日 11:21:35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朱琼瑜 汤馨怡 郑夏忆 朱丽娜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村书记、乡镇干部等群体虽身处基层,但他们却是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参与者、主力军,是真正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然而,“领头雁”所代表的也并非是一个人,他们亦是一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的责任——乡村振兴。

  整治村庄、保护生态、振兴文化、统筹规划……村书记们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见招拆招、实干担当,为各村发展增添动能。

  接下来,将为大家连续推出“领头雁”们的乡村振兴之道。

  “有好有好”的许书记

  名片

  许子兵,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上横街村党支部书记,曾荣获浙江省首批“千名好支书”、台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上横街村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村、国家3A级风景区和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2018年7月,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仙居调研时,实地走访、听取了上横街村相关工作汇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理念

  要把一件事说的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

  “许书记有好有好(仙居方言:很好很好)!”面对省委书记的提问,上横街村村民一个个竖起了大拇指!

  时间拨回7年前,那时上横街村是个脏乱差的薄弱村,村集体收入完全空白,如同濒临破产的企业。那是许子兵成为村书记的第一年,他朝着摘掉“薄弱村”帽子的目标努力,一步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推行垃圾分类、搞起民宿经济,由治村到美村再到富村,许子兵从零做起,身体力行,他的外号从“扫地书记”变成“拣垃圾书记”再到“拉客书记”,逐渐实现了上横街村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动人嬗变,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在接手上横街村的工作时,许子兵就知道,要让村子“涅槃重生”,就必须融入经营理念。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村民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在他看来,要让村民齐心协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其说一百句美好愿景,不如让他们先尝到发展的甜头。

  党员王新伟过去是种粮大户,每年种着30余亩的稻谷,年均收入五六万元,小日子也算过得不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土地流转涉及到王新伟租种的土地,起初他强烈反对。为了扭转他的想法,许子兵多次上门谈心谈话谈村里的发展思路,终于打消了王新伟的顾虑,后来,王新伟改行办起了农家乐,还被村里的主题酒店聘为管理人员,每年收入20余万元,自此之后,他就成了乡村振兴的“代言人”。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过的一句话。

  “乡愁”二字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牢牢地印在了许子兵的心里。

  近年来,民宿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风口,不少地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将景区附近的村落民居改造成了“高大上”的别墅群,吸引游客,收益颇丰。可是许子兵却告诉记者,这样的思路并非上横街村的出路。他拒绝大改大拆,坚持在民居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他说,“客人为何而来?”——“为的是寻一份原汁原味的乡愁。”

  正是得益于这份坚持保留下来的乡村特有风貌和浓浓乡愁,上横街村的民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每年杨梅节至,往往是一房难求。

  上横街村不大,民宿的配套设施却很完善,如今,村内道路两边住户廊檐开工改造开展得如火如荼;投资390万元、占地3300平方米的仿古四合院即将动工;村东要打造一个160亩的“四季花海”乐园,项目已经启动......许子兵说,这一系列“大动作”为的是把客人留住。事实上,自从村里的民宿业上了轨道后,他就将目光瞄准了深层次旅游产业和高端民宿经营。

  抓得住发展机遇,留得住浓浓乡愁,许子兵心中描绘的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在上横街村这方土地上徐徐展开。

  生态湘溪领路人

  名片

  王金明,1957年6月生,现任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湘溪村党委书记。2000年起任新登镇原石岭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任湘溪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村党组织设置调整后任湘溪村党委书记。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杭州市第十一届党代表。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助残扶贫先进工作者、浙江省千名好书记、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在他的带领下,湘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浙西“十佳”旅游风情乡村等。

  理念

  环境建村、生态立村、旅游富村。

  当车子驶入湘溪村,村道一下变得开阔,山野青青,溪水淙淙,一栋栋乡村别墅错落有致……2017年全村总产值达到4.09亿元,村固定资产达到3814万元,人均收入2.7万元。

  然而2000年王金明刚上任石岭村支书时,这里却交通闭塞、设施落后、环境破败。“刚开始的时候实在是穷,欠了一屁股债,山穷水恶,人心涣散。”

  上任后的王金明第一件事就是整治村环境。

  湘溪村因“湘溪”而名,当时湘溪沿线开了许多低小散的造纸厂,污水直接排入溪中,散发着恶臭,村民都戏称湘溪为“臭溪”。“溪里没有一点鱼虾,土壤都是黑黄的,种的竹笋也全部枯死了。”王金明痛下决心,在区、镇两级政府的决策支持下,花了两年时间,将这些污染造纸厂全部关停。

  关停企业势必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王金明的想法很坚定:“湘溪有山有水,地大物博,生态环境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一定要保护好。”

  为了保护生态,王金明禁止村民再上山砍伐林木做柴火,为了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的意识,在原石岭村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并给每家每户补贴燃气费;为了改变村民往溪堤里随意倒垃圾的习惯,2003年他在山沟里挖了一个坑专做垃圾场,动员村民把垃圾倒入垃圾桶后再统一拉到垃圾场,逐步养成了村民的好习惯。

  湘溪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积攒了丰厚的“生态本钱”。

  曾经在供销社工作过的王金明有着强烈的经营意识,他说:“当村书记光有治理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有经营能力。”

  拓宽、扩建、硬化村道、林道、田间道35公里,建造大小桥梁18座,除险加固水库12座,溪流砌石整治清淤5公里,建成石门岭森林公园和乡村旅游集散综合体等一大批生产、生活、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为吸引游人打好了基础。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跑景点、跑农户、跑项目,串点成线,把村里的美景串成生态观光旅游线路,举办了“山乡节”“杨梅节”等农事节庆活动。

  游客越来越多,人气就是商机,为了把人留住,王金明又在村里兴起“民宿经济”。一方面,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动员村民进行民宿客栈的改造;另一方面,他主动对接民宿连锁优质资源,招商引资。“又一邨·青庭”、湘溪村房车基地、“杭州湘水湾度假村”等特色高端民宿纷纷落地湘溪。

  已经61岁的王金明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任一天造福一方,把湘溪的生态游搞得更红火,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再鼓一点,幸福感再强一点,日子再好一点。”

  谱出最“炫”民族风

  名片

  蓝学许,温州市泰顺县左溪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个人等数十项荣誉。在他的带领下,左溪畲族村捧回了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法治村等20多项荣誉,连续三任省委书记前来左溪调研视察。

  理念

  心中有谱,干事有路,把规划做好了,才能达到“观光农业富民、乡村旅游兴村”,我的目标是,把左溪村打造成“浙江畲族第一村”。

  走进泰顺县左溪畲族村,穿村而过的溪流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舒缓了夏日的燥热。溪两岸,一排排整洁大方的“畲家小院”鳞次栉比,远处的水田、山上遍种各类作物,长势喜人,一片欣欣向荣。十年时间,这里成了一个富民强村的新天地;十年巨变,得益于左溪村有一个一心为民的好书记。

  别人是“走出去”,蓝学许是“走回来”。1999年,彼时的蓝学许,还不是村书记。在外闯荡,他看到外面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左溪村却“一动不动”。

  “每次回村,我心里都不是滋味,村里咋还是老样子?”带着浓浓的乡土情结,蓝学许决定回来。回村后,他牵头成立泰顺县富农养猪专业合作社,无偿给村民传授技术、提供资金,带动163户村民成为养猪大户,创业带富了左溪。

  2007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蓝学许,更是卯足了劲儿在村里搞建设。“这些年村庄建设有了一些成绩,但是总觉得我们的村没有特色,和其他村没区别,我们可是畲族村呀。”一位村干部的话,说到了蓝学许的心里。

  蓝学许就开始琢磨,畲乡人重情,更愿意留在村里,左溪村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留守村中,如何才能结合畲族村的民族特色让在村里的乡亲们都能富起来?

  心中有谱,干事有路。蓝学许认为,今后建设要想不花冤枉钱,就得先把规划做好。于是,在省级专家的帮助下,一份涵盖左溪全部22个自然村的“观光农业富民、乡村旅游兴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正式出炉,与此同时,蓝学许还暗下决心,一定要利用这份规划,把左溪村打造成“浙江畲族第一村”。

  蓝图虽然画好了,但落地开花却很难。“畲乡小院”工程一启动,村里30多名妇女就找蓝学许来理论:“我们好不容易住上了洋房,你又让我们改回瓦房,什么意思?”工程因此一度叫停。

  “三八”妇女节来了,蓝学许带着妇女们来到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村。当这些妇女看到同为畲族古村落,利山村是白墙、灰瓦、马头墙,还是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羡慕不已。回村后,“畲乡小院”工程很快就动了起来。

  初尝甜头的左溪村党支部又商量决定,再投入60万元编制《左溪民族特色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规划》等系列规划,左溪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民居改造”、“文化弘扬”、“产业富民”等项目日渐丰富,畲寨发展格局也进一步拉开,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年来,在蓝学许的带领下,左溪村两委班子按照编制好的村庄规划精诚合作、团结奋进,村庄进行了整治,旅游资源得到了保护,特色产业取得了发展,畲族传统文化被充分发掘。“党和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咱畲乡的致富梦一定能尽快实现。”蓝学许自信地说。

  乡村众筹  家园共建

  名片

  吴清江, 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党总支书记, 曾获评省千名好支书、海宁市十佳青年标兵、海宁市先进党务工作者、海宁市优秀学习型党员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博儒桥村获得浙江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和海宁市五星级美丽乡村。

  理念

  美丽乡村大家建,村集体不能大包大揽。在村集体经济管理中,建立“筹劳、筹资、筹智”机制,吸引村民主动参与。

  “前头已过万重山,迎来博儒万年春,村民越来越开心,感谢新村创始人。”这是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的村民创作的诗句。这位“新村创始人”正是博儒桥村党总支书记吴清江。

  2004年,博儒村与陆联村合并,更名为博儒桥村;2006年2月,吴清江全票当选为博儒桥村党总支书记,全面负责全村工作,主管全村经济发展。

  当时两村合并后,两个市级重点经济扶持村苦上加苦,年底村干部的工资都无力承担,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无从谈起,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0万元。

  作为全村的一把手,吴清江十分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及党员,制定了博儒桥村三年发展规划,决心彻底改变博儒桥村的现状。

  当时村里有84亩存量土地指标,吴清江将60亩委托土管局挂牌出让,5亩建起了标准厂房,其他的由村与企业共同开发,为村里筹到了发展的第一桶金。随后,他又动员全村农民在种桑养蚕的基础上,大量种植桑苗、行道树等经济作物,全村5345亩土地提高了产出效益。

  为了让村民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村里还引进了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大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使用率,使村里无闲置劳动人口,让农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以工促农、工农结合的全新村貌逐渐展现在村民们面前。

  村子要发展,满足于眼前的收获是不够的,吴清江说:“我原来做过生意,当时积累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到乡村管理上来——事情要做到前面,而且要比别人先做,才有优势。”他带领村委班子统筹规划,推出了“众筹”制度。所谓“众筹”就是“筹劳、筹资、筹智”,村里建精品点,就由村民们共同出力、出资、出人。

  陈家浜乡村垂钓园就是率先以“众筹”模式建起的试点园。谈起推进过程,吴清江坦言,确有难度,前期谋划了很久。不论是召开户长会,还是晚上在外纳凉,只要有村民集聚的地方,吴清江都会向大家传达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并把“众筹”的理念讲述给村民们听,希望发动村民成为创建的主力军。工作做到位了,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有苗出苗,前后共筹集了资金11万元,共同打造出了一个乡村垂钓园。现在博儒桥村还有生态养生园、法治主题公园……

  “众筹就是让每户都参与进来,现在每户至少都捐了地,其他的村民有钱的出钱,有思路的出思路,村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大家的,村民们都格外珍惜。”吴清江说。党员陈伟文自愿在党建圆梦园做保洁;70岁的孙庆堂不仅做好自家垃圾分类,还会帮助其他农户一起做好分类;赵有忠每年自费给村里的河塘养水草,助力河水治理……“这样的事情数也数不清,现在村民们一心向组织,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建设管理我们的家园。”周王庙镇组织委员孙珍珍说。

责任编辑: 邹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