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洒瀚海 大爱润戈壁——浙江援青干部风采录

2018年07月07日 09:22:59 来源: 浙江在线网站 作者: 马振东 程宦宁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一条大江为相距千里的两地构建起一座情谊深长的桥梁。从西子湖畔到柴达木盆地,"浙江援青"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进八百里瀚海戈壁。

  2010年,党中央启动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工作,确定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之后,浙江与青海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援建的七年时间里,浙江省前后选派66名优秀援青干部来到海西,他们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与海西各族干部群众相濡以沫,把身心浸润在柴达木盆地上。他们将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带到海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涌现出以许德清、白万红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成为推动海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

  一家人跨千里潜心支教

  去祖国需要的地方,是白万红一直以来的梦想。2016年,第三批浙江援建工作拉开序幕,在浙江省杭州明珠实验学校任教的白万红放弃了杭州优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带着孩子举家来到海西州支教。

  他和妻子都是西北人,又在杭州工作,深切感受到了南北教育的差距,他们希望能用浙江先进的教学理念,为青海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在海西州德令哈市第一中学白万红担任"杭州班"班主任及该班数学教学,妻子高爱玲担任初一(6)班语文教学。为了让"杭州班"的孩子们能够汲取到和杭州同样的知识养分,白万红联系原学校整理收集教学资料,得到了杭州方面的大力支持。每当白万红打开装满了教辅书籍和各类教学教具的包裹,给师生们介绍"这是明珠校长送给咱们'杭州班'的……"、"这是明珠6班学生送的……"的时候,一件件礼物就如同一股股暖流,流向德令哈市第一中学,流入每一位师生的心田。白万红夫妇还充分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家无偿辅导学生功课,到了饭点就留学生一起吃,一家人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如一位孩子家长在微信中对白万红说的:"白老师,您对孩子的爱,他们都明白。在这里,我们就是您的亲人!"

  真情洒瀚海,大爱润戈壁。白万红一家克服种种困难,互相支持、一路坚持,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的赞歌。白万红说,"帮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是我最大也是最快乐的梦想。"

  听呼声知冷暖雪中送炭

  徐善斌来自绍兴,自2013年7月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后,任大柴旦工委委员、行委副主任。在这平均海拔3400多米、仅有1.5万人口的高原小镇,他和他的援青团队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树立了援青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良好形象。

  徐善斌经常说:援青工作要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他心系困难党员、贫困家庭及环卫工人等弱势群体,深入家访慰问,与他们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安危冷暖,倾听他们的呼声建议,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2014年8月9日,徐善斌从当地干部口中得到一个消息:大柴旦行委马海村有个3岁的小女孩文提库丽被油严重烫伤,生命危在旦夕,因家庭贫困,家长要放弃治疗的事后,他立即与工行委领导商议,从援青工作经费中拨出1万元,个人捐资2000元,将孩子送到了西宁大医院继续治疗,争取最佳医治时间。他还将小女孩的不幸遭遇发到微信朋友圈,得到浙江援青指挥部领导和爱心企业家、热心人士的关注支持,很快有了第一笔4.5万余元的善款,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文提库丽的伤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看着女儿重获新生,父亲保拉提热泪盈眶,将一面写有"为民办事关怀备至,为民排忧情深似海"字样的锦旗赠送给绍兴援青工作组感谢援青干部对女儿的救助之恩。而绍兴援青干部情系少数民族群众,帮助哈萨克女孩进行烫伤治疗和整形手术的事迹,也在大柴旦当地传为美谈。

  访民情谈发展补齐短板

  4年前,许德清带着援青的使命来到海西,来到德令哈市,任德令哈市委常委、副市长,沿着老一辈柴达木人的足迹,开始了工作和学习。

  许德清常说:"只有了解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虚心听取意见建议,才能知道群众最需要什么,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与尊重,才能把握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

  为尽快跟上当地的工作节奏,尽早主动融入当地的领导班子集体,他认真研读了德令哈市相关材料、资料,通过会议、走访、个别交流等方式虚心向当地领导干部和群众学习,在最短时间内深入了解德令哈市的人文历史、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为客观准确掌握德令哈市的情况,他在20天内,先后走访了3个镇、1个乡、3个街道、42个村、18个社区,足迹遍及德令哈市所有乡镇村社,累计行程近千公里。

  通过前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总结归纳,许德清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德令哈浙江工业园孵化基地、市民服务中心、西湖春蕾小学、建设路社区服务用房等四大工程建设;针对四所新建幼儿园教学教具缺乏、市文体广电设备落后、草原兽医站和种子站交通不便、社区干部进小区入户交通困难等四大问题提供物质援助;柴达木枸杞、柴达木福牛、大棚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是德令哈市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也是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他安排专项资金,援建扶持特色养殖业合作社和养殖小区,加快优势特色养殖业的培育和产业化发展,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

  谈及援青工作,许德清说:"来了就要好好干,不管海拔有多高,环境有多恶劣,一定要干出点成绩对得起家乡的父老乡亲,对得起海西各族群众。"

  一个人两座城搭起桥梁

  "从沿海城市宁波来到高原藏城天峻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对我来说,有种从海到天的感觉,生活环境差异超乎想象。但我不会被高原的艰苦条件吓住,心里始终记着组织上选派我到青海,是对我的信任和考验。"从2013年7月来到海西,在援建的日日夜夜,援建干部徐善燧写下了许多激励自己的话语。

  刚来的那年冬天,徐善燧走访苏里乡敬老院和龙门乡寄宿小学,看到老人和学生穿着单薄、盖的棉被老旧发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回去后,他马上联系宁波太平鸟集团公司,向天峻县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冬衣和棉被,入冬前将这批御寒衣物及时送到了老人和孩子们手中。由此,拉开了宁波和天峻"甬峻爱心助学"、"甬峻爱心助医"、"甬峻爱心助残"三大主题行动的序幕。

  徐善燧始终认为,援建工作中项目援建体现的是硬件建设,而智力帮扶体现的是软件建设,是帮助当地干部人才转变理念和拓展思路的重要渠道。通过争取宁波方面的支持,他在教育帮扶上促成了宁波天峻两地教育系统对口帮扶协议的签订,在医疗帮扶上加强了两地结对医院的人才帮扶互动,在干部人才培训、进修、挂职上,实现了单一模式向专题性多元化模式转变以及双向互动。

  "没有组织上的派遣,我不会知道青海还有一个叫作天峻的地方,可能这辈子也不会来。来了之后,感受到民族之情山海相连,感触之中总想多做点事情。"徐善燧将语言化为行动,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两地互动交流更为频繁,无形中加深了两地党政群团间的感情和友谊。

  出省援建对60后、70后甚至80后的中青年援建干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唯有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以民生为重,并自觉地把援建海西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和宝贵的人生历练,满怀对海西人民的深厚感情,克服高原缺氧、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及个人家庭的种种困难,七年的丰硕成果证明:他们做到了。

  七年的援建,让八百里瀚海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海西实现跨越式发展插上强有力的"翅膀"。援青干部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海西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海西,所有的景点对浙江人民免费开放,借此表达海西人对浙江援青的深深感激。一句"浙江来的干部都是好样的!"既是海西人民发自内心的称赞,更是对所有援青干部最高的肯定。

责任编辑: 王昭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