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给了年轻人看电视的理由

2017年05月03日 12:01:49 来源: 媒介360 作者: 董陈琪竹

  导读:一部正剧,些许老戏骨,没有重金造势,却成了老少咸宜客厅社交的最佳催化剂。不是年轻人不爱看电视,电视也并未衰败,只是你没戳到年轻人的G点,「人民的名义」给了年轻人看电视的理由。

  继网络点击量突破300 亿的火爆大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后,《人民的名义》凭借“好本子”+“老戏骨”持续酝酿口碑,豆瓣评分高达8.5分;收视一路飙升,连续多日登顶收视排名冠军,4月9日收视破3,4月13日收视破4,4月17日收视破5,4月24日收视破7,成为还珠格格以来收视最高的剧集。

  实际上,这部剧还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很多90后、95后纷纷表示对这部剧从头“燃”到尾。究竟这部剧为何能在年轻群体中实力圈粉?

  1、全民皆宜,多屏占领客厅经济

  一直以来,唱衰电视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论是走出体制的电视人,还是蓬勃发展的视频平台,都成了传媒业“打击”传统电视媒体的借口。但在《人民的名义》收视率强势破7之时,大家又开始期待收官之时的亮眼收视表现。

  当熟悉互联网应用的年轻人开始组织家庭和智能电视的普及,他们的观看习惯和社交需求,也让客厅再次成为家庭娱乐的中心。《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在于内容的真实、优质。

  所以,在电视完全融入了家庭生活之时,当多屏占领了客厅经济之际,不要再盲目唱衰电视了。收视率低迷怪传统电视渠道不行了?年轻人不爱怪他们注意力稀缺?年轻人不是不看,而是你的内容不好看。

  2、接地气讲真话,年轻化爱的就是“不装”

  如今,85后、90后的思维模式与他们的上一代人群有着巨大的差异。“你若端着,我便无感。”这就是他们信奉的至理名言。

  《人民的名义》切中时弊、正视中国政经现状,敢写、敢说、敢拍、敢播,似乎在用艺术的形式,向世人传递着某种信号。腐败、贪腐的案例触目惊心,一个处级小官,居然也能贪2.4亿,也算让咱见识了2.4亿长啥样;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也让我们对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忧心忡忡。

  该剧之所以被年轻人喜欢的原因,莫过于剧中的故事没有远离这个时代 , 没有脱离百姓面对的真实生活, 因此得到观众的共鸣。电视剧所表达的正是百姓和观众想要表达,却未曾讲出来的内容。在对的时间,通过塑造的对的人物,来讲述对的故事,正好也吻合了观众的所思所想。

  3、三观重塑,年轻人正奔跑在回归正剧的路上

  事实证明,好质量的东西依然是大家追寻的主流。当然,年轻人正在回归国剧的现象,不光体现在《人民的名义》上。近来热播的《大秦帝国》《大明王朝1566》等历史正剧同样好评不断,在这其中,年轻人早已成为追剧的主力军。

  很多年轻人在微博上表示,因为有了《人民的名义》《大秦帝国》这样的好剧,现在追剧不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学习。他们在剧中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状态、了解社会百态、中国过去的历史,这些“根正红苗”的好剧让他们对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这些剧带来的意义远大于虚构的浪漫爱情、玄幻修仙等早前极为风靡的影视剧。

  4、劣质影视剧中的一股清流

  从不睁眼看社会生活的宫斗、玄幻、帝王剧;一言不合就古穿今、今穿古的穿越剧;手榴弹炸飞机的抗日剧……这些都真实的存在在当今的电视剧市场上。

  相反,在过去10年里,荧幕上少有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对于爱新鲜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不再满足于剧情毫无逻辑、全靠颜值的某些国产劣质影视剧,渴望有新鲜血液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观影感受。

  开年突然爆红的一批文化类综艺,也正如《人民的名义》的一样,恰好“赌”对了观众的喜好,成就了行业中的一股清流。

  5、二次创作,网友自动挖掘剧中萌点

  《人民的名义》的导演想过无数种可能,但从来没想到这部正剧中的几位主角成了年轻观众口中的“汉东男子天团”。才华横溢的年轻网友对《人民的名义》的各种“二次创作”赋予了这部剧更多涵义,从而使这部剧焕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活力和传播力。

  达康书记洋气的英文名“darkcom”,达康书记的各类表情包,更是在社交网站刷屏。而剧中的高育良、祁同伟、沙瑞金、侯亮平等人物也在各自“圈粉”。年轻网友还煞有介事地将剧中关系亲密的两个人物分别两两组合,在社交平台成为火爆话题。

  这样的一种“正剧萌化史”,让不少电视人惊讶的发现,当下的年轻观众不再用一种苦大仇深、正襟危坐的姿态去欣赏正剧,相反他们会选用更轻盈的方式来挖掘剧中的一些‘萌点’,通过再创造形成一种次生解读文本,而表情包、剪辑视频、CP都是最流行的‘萌化’手段。

  6、吐槽也是生产力,槽点营销也是营销

  在这个几乎每个角色都有粉丝的剧中,却出了一个异类——郑胜利。

  “人设不讨喜,戏份臭又长,演技很糟心” ,这个角色堪称被“千夫所指”,“全民都烦”,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一个让网友不买账的“快进角色”“尿点角色”,却恰恰是剧组特意安排给年轻人的。

  对此,年轻人纷纷表示:“我们不需要感情戏”“导演对年轻人有很大的误会”“您这是瞧不起我们年轻人吗”。

  不管是导演“误会”的年轻人,还是年轻人喜好发生了变化(毕竟他们从日韩剧跳脱开来,转而喜欢50+老爷爷开会、尬戏了……),任何吐槽都是生产力,毕竟反映了网友、观众们的喜好。要知道,槽点营销也是营销。

  结语: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一个文化产品想要晋身现象级,必须要在互联网空间上有声音;而在80后、90后乃至00后逐渐掌握了网络话语权的今天,如果想成为网络爆款,就必须要搞定年轻人。



责任编辑: 杜玲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