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淳安 | 文化特派员制度的青年之声与青年之盼

2024年12月24日 09:58:08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近期,浙江大学“青马向上”宣讲团联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师生和杭州枫树岭镇“岭上草帽宣讲团”代表等50余位青年师生,在省级文化特派员胡逢阳牵头下,参与“跟着文化特派员溯源新思想——见证‘一滴水’的力量”下姜村蹲点研学活动,一起走进下姜村,探寻下姜村从“脏乱穷”到“绿富美”的精彩蝶变。为期两天的蹲点研学活动中,师生们经历了初心寻访、初识下姜、村情夜访、书记讲堂、音乐赋美、乡村采风等环节,深度参与了主题宣讲、主旨分享、圆桌座谈、主题汇报等活动,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参观一滴水研学营、思源亭、村文化礼堂等,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姜村人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师生们尤其对文化特派员制度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在蹲点调研之后表达了深刻与生动的研究感想。

活动现场。

文化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

王立伟(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紧扣乡村文化建设,聚焦精神共富,浙江省委宣传部选派一批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的人员下沉基层、耕耘田野,形成了具有首创性、示范性的文化特派员制度。

文化特派员担负着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解决乡村文化建设难题,弘扬乡村新风尚的使命。文化特派员制度是挖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乡村文化蕴藏着千年农业文明的历史智慧,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主义先进性,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藏。聚焦浙江,我省在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中,面临着处理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关系问题,农民群众多元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选派文化特派员助力乡村文化发展正是满足农民需求的重要举措。

文化特派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在下姜村,文化特派员胡逢阳通过“村课20讲”等项目,将党的创新理论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保理论学习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之成为乡村发展的精神动力。二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胡逢阳重视并发掘村民的创造力,通过组织“岭上草帽宣讲团”等活动,讲述乡村文化故事,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活力,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三是逐步形成文化搭台、IP唱戏的文化发展新模式。胡逢阳通过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知识产权,将文化存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在乡村振兴的宏观层面,下姜村的实践提供了两点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经验。一方面,文化特派员制度强化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联动效应。文化工作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越紧密,乡村文化生活就越丰富,乡村经济发展就更具活力,证明了文化不仅是乡村的灵魂,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文化特派员有力推进了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文化活动越丰富越接地气,就越能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以文化手段加强乡村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新思路。

活动合影。

特派员进村,打通乡村文化振兴“最后一公里”

吴玥珂(浙江大学青马学院学员)

今年5月,浙江省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100名省级文化特派员,身份不同、职业各异,分别被派驻到了省内遍布各个角落的乡村。作为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他们以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建设热情,活跃在乡野大地、田间地头,打通乡村文化振兴的“最后一公里”。那么,文化特派员“特”在何处?又如何在基层乡村发挥文化建设作用?

为文化“扶植”,瞄准需求对口输送服务。文化特派员胡逢阳对接的是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来到村子以后,他首先走进廊桥上、田埂间、亭子里,与村民们深入交流,针对村民提出的具体需求制定方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前提是对实际情况具有充分认识。因此,文化特派员来到乡村的第一件事,便是对全村文化建设状况与配套设施进行摸排,帮助当地村民解“燃眉之急”,因地制宜提供“对胃口”的服务。

为文化“赋值”,齐心协力打造乡村品牌。作为金华市武义县熟溪街道溪里村派驻的文化特派员,浙江省非遗馆讲解员石小倩初步制定了以非遗保护为主要抓手的“五个一”工作计划,即摸清一批非遗资源家底、组建一支非遗专家队伍、提升一批传承人能力、创建一个非遗品牌、打造一个非遗宣传矩阵。但不论是专家队伍、传承匠人还是非遗矩阵,都不能仅仅依靠文化特派员一人“单打独斗”。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文化特派员往往发挥带头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串起与文化赋能息息相关的“一群人”——其中既包括文化素养较高的少数人和他们带来的宝贵资源和广阔平台,也当然包括村里人、来访的“村外人”这样的多数人。例如,在北仑区大碶街道周隘陈村,文化特派员沈苏杭借助了浙江广电集团和浙江6频道的传播优势,为“爆改乡村”注入多方活力。

给社会“福祉”,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乡村。这个过去在互联网上寂寂无名的小村,因为的到来,绽放出新的光彩。在温岭市大溪镇,文化特派员谢法标牵头帮助注册“方山莲子”品牌商标,拍摄推介视频、打造沉浸式演出等,促使方山村持续10多年的“方山夜市”热度再创新高,人流量增长三倍,营业收入也翻了一番。用文化赋能,传播既有的乡村文化、探索新型的发展路径,既富了村民的心坎子,又富了村民的钱袋子,成为社会福祉的“稳定器”和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活动现场。

唤醒乡村的多巴胺——文化特派员的良方

秦鹏程(浙江大学青马学院学员)

多巴胺,是一种产生于大脑、能够让人改到积极与快乐的情绪的激素。乡村文化承载着乡村的情感记忆、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等丰富内涵,乡村文化就是乡村的多巴胺,是向上的正能量,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位于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的下姜村,曾经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已经是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宜居十佳村,实现了从“穷山沟”到“绿富美”的蝶变。在乡村文化振兴道路上,下姜村也同样阔步向前,文化特派员已经唤醒了下姜的多巴胺,形成下姜模式的特色与亮点。

其一,提炼文化历史。望眼过去,下姜村的实践是在理论创新与现实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激活了乡村的内在活力。在下姜发展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广大中国乡村的蝶变的可能。下姜村民因时而变、始终站在乡村振兴的潮头,但下姜模式的经验、红色文化,永远是其宝贵的财富。

其二,挖掘文化作品。以下姜为取景点的电影艺术作品《我和我的家乡》,使得乡村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面貌,使乡村的日常生活场景被赋予了新的审美价值。广大村民开始重新审视和发掘自己生活中的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已被激活。

其三,普及文化课程。下姜村后巷“前店后坊”的格局,增加了村民收益,还通过这样的“工坊”业态,极大丰富了下姜村“游、购、吃、住、学”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的乡村场景。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方言土语等文化元素的“工坊”业态,是下姜村的精神家园。

其四,创新文化品牌。下姜村最著名的“栀子花”已经成为下姜的文化IP。通过新方法与新思路,重新定义了乡村产品的展示渠道,栀子油、栀子茶、栀子香手工皂……从种好一朵花,到遍地开花,形成了乡村品牌与乡村IP,显著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及其经济价值。

文化时代正在来临,乡村成为有待发展的文化热土。作为文化特派员的“艺术家”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要抓住机会,提炼文化历史、挖掘文化作品、普及文化课程、创新文化品牌,唤醒乡村的“多巴胺”,带动乡村各项事业一体发展的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双向奔赴。

活动现场。

栀子花开新下姜,文化特派员在乡村“种”文化

张子杰(浙江大学青马学院学员)

2003年,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俞旭平来到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为村里种下栀子花,以科研特长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升村民经济收入;20多年后,省级文化特派员胡逢阳又来到下姜村,围绕“栀子花开”拓展农文旅项目,在村里“种”文化,以文化撬动乡村振兴。

区别于单向输送、被动接受的“送文化”,“种文化”通过组织活动与培训等方式提升村民文化造血能力,促使其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创造者,进而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下基层“种文化”,便是省级文化特派员胡逢阳来到下姜村的使命。

就农作物种植而言,“种”涉及选种、育种和收获等关键节点;就乡村文化建设而言,“种”也相应地涉及了“种什么文化”、“如何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和“收获怎样的效果”等关键问题。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在乡村“种”文化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文化,从而更好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了摸清下姜村文化发展情况与村民当下的精神文化需求,胡逢阳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得到了不少质朴真切的反馈——“这里好山、好水,生活节奏也刚好,就是希望能跟城里一样,晚上文化活动多一些、再热闹一些”“我们一直有栀子花开的共富故事,要是品牌特色再鲜明些就好了”……你一言我一语之间,胡逢阳对下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也更加清晰。

“种什么文化?”栀子是当地特色中药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胡逢阳计划以栀子为名,打造“栀子花开”农文旅融合项目。“如何培育乡村特色文化?”要整合资源、融合产业、聚合人才——充分发挥社科联的平台优势,导入省级相关文创产业资源,汇集高校师生力量、挖掘村民潜力股,围绕‘栀子花开’拓展农文旅项目,讲故事、推品牌。“收获怎样的效果?”最开始,胡逢阳许下了“人人都能讲一堂村课”的愿望;而“岭山草帽宣讲团”的组建和壮大让如今的他有了更大的目标,他希望对大下姜进行整体的IP设计与包装,将文化存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挖掘创造共通的新“栀”生产力。

在浙江,像胡逢阳这样的文化特派员共有千余名,他们以乡村振兴为己任,活跃在基层一线,抓住乡野特色,把文化“种”进乡村大地,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以文化撬动乡村振兴,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责任编辑: 蓝珊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