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1930年的“隘门岭事件”曾是红十三军历史上的一大公案?

2019年02月21日 10:53:29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1930年6月25日,红十三军红一团第二大队中队长徐定魁,在永嘉岭头乡源头村集合所部及农民武装600多人,准备夺取海门(今椒江)国民党驻军的枪械。出发前还召开了誓师大会,说明这次红军东征到海门缴枪的意图和意义,并宣布了红军纪律,不许抢老百姓的东西等。

  半夜时分,部队进入黄岩境内。次日,行至乐清县境大荆垟谷岙港大台门时,与当地民团发生激战,随后部队向黄岩、乐清、温岭3县交界的太湖山继续进发。但这次战斗暴露了红军的动向,为此3县民团互通情报、相互呼应,国民党黄岩当局也调集兵力阻击红军。27日,部队在温岭塘岭附近遭国民党军拦截,战斗不利。徐定魁等分析认为,既然行动暴露,敌人必定已有装备,夺枪行动难以取胜,于是决定由温岭大溪,登隘门岭,过大荆石坦山和北阁,折回永嘉。

  乐清大荆地主豪绅、民团团长蒋叔南探知红军将从隘门岭经过,即调一支装备精良民团在树林中设伏,并调各村民团奔赴隘门岭、石坦山一带阻击红军。石坦山位于温岭、乐清交界的洪武尖大山南麓,距大荆镇10公里,是大溪到永嘉的必经之路。石坦山是连绵起伏的矮山,松林茂密,地势险要。从隘门岭到石坦山一带叫泥鳅岭,岭旁有小庙,泥鳅岭约3公里,从山谷中沿溪穿过。当日下午2时,部队途经隘门岭时,即遭到大荆民团伏击和包围。红军和农民武装除少数突围外,数十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隘门岭战斗结束后,蒋叔南组织民团上千人,对隘门岭至石坦山一带10公里的峡谷地带进行全面搜查,包括徐定魁在内的三四百名指战员被俘。

  从28日开始,蒋叔南在小山头商会设立“公堂”,连续3天对被捕的红军指战员和穷苦农民逐一审问,然后押至城隍庙旁边的炭场(今大荆小学),或枪杀,或用剖腹、剜心、砍头、剁脚等手段残杀,手段惨绝人寰,徐定魁即被挖心而死。事后蒋叔南下令将尸体埋在百岗岭船山(当地群众称之为“千人坑”)。这次血腥屠杀是红十三军众多战斗中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共计471人,加上战斗中牺牲的指战员,遇害人数当在500以上。

  由于国民党和地主阶级的反动宣传,长期以来把蒋叔南残杀红军和贫苦农民,说成是“剿匪”,为地方除害。新中国成立以后,也误认蒋叔南不是罪人,而是有功,甚至曾为蒋叔南树碑立传评功摆好。相反,当年的红军被扣上“绿客”(土匪)的帽子,是“反革命”,其革命行动得不到正名。直到改革开放的1997年9月,经组织专案调查核实,并报经中共浙江省委批准,才将这一冤案昭雪,把隘门岭事件定性为是蒋叔南制造的、残杀红军和贫苦农民的反革命事件。如今已在隘门岭建立了纪念碑亭,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责任编辑:朱奕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