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沉浸式看剧,一边背宋词,谁的DNA又动了

沉浸式互动戏剧《大宋宫赋》4月20日杭州上演
2024年04月07日 17:00:21 来源: 作者: 本网记者 蓝珊华


视频制作 蓝珊华

2023年暑期一部《长安三万里》让浸润在中国人基因中的唐诗,以视觉化的形象集中呈现在观众面前,火爆一时。

今年4月20日,由中国青年作家千慧执导、编剧的沉浸式互动戏剧《大宋宫赋》将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C立方剧场开启驻场演出。这部宋韵题材的舞台剧能否再续“中国式浪漫”,让具象化的宋韵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作为宋朝文化标志性符号的宋词登上舞台,又会引起哪些共鸣?除了宋词,观众又将被哪些点击中?留个悬念先

《大宋宫赋》4月20日正式公演 千慧供图

这部宋题材的舞台剧有哪些看点?

在日前举行的彩排演出中,记者跟随首批观众走进剧场一睹为快。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首首含蓄绵长、委婉深沉的宋词,虽穿越千年时空,仍婉转鲜活、拨动心弦,激发我们对宋朝的无尽想象。

一边沉浸式看剧,一边背宋词,当熟悉的宋词在耳畔响起,观众直呼“血脉觉醒”。

宋韵题材沉浸式互动戏剧《大宋宫赋》彩排演出现场 蓝珊华 摄

沉浸式观演,打破“第四面墙” 蓝珊华 摄

引入国潮元素,期待值拉满

舞台剧《大宋宫赋》分为水天一色、千里江山、傲雪凌霜、孤鸿永鸣四幕,横跨南北两宋时期,在杭州开篇和结束。

王希孟,这个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天才少年,以其惊世之作《千里江山图》名扬四海。然而,就在这幅传世之作完成后不久,王希孟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扑朔迷离,成了一个永恒的谜团。故事就从王希孟青梅竹马的骆杏儿入宫调查他的死因开始,随着调查的深入,一系列扣人心弦的事件接连上演。随着剧情发展,宋徽宗、周邦彦、李清照、赵明诚、张择端、王希孟等重要历史人物陆续登场,让观众梦回“宋朝群星闪耀时”。

宋代山水画的宁静幽远、宋代服饰的含蓄隽永、宋瓷的洁净高华……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也将感受到那个朝代的丰赡与光泽。

根据文物复刻的道具 蓝珊华 摄

彩排演出现场观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千里江山图》缓缓打开的时候,我的眼泪快流下来了”。在演出互动环节,杭州市拱墅区运河学社微剧社的编剧毛少华表示,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他更加相信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宋朝美学的视听盛宴 蓝珊华/摄

现场有不少观众呼应,话剧的魅力正是在于通过生动的表演和贴近生活的情节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说一千道一万,也表达不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直到看到了某首词,才有心里像被什么击中一样的感觉”。

“舞台上,主角宋徽宗宛如一位从画中走出来的诗仙,他的世界里,周邦彦的词句如珠玑般流淌,每一声吟唱都像是在挑战皇权与个人情感的边界。而李清照,那个才情横溢的巾帼英雄,她的独立与坚韧,如同疾风中的梅花,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曲终人未散,还有观众在小红书等平台回味剧情

随着互动接近尾声,该剧的编剧、导演千慧现身卖起了关子:“我们有多个结局,大家只能看到其中一个版本。”观众投票决定剧情走向也是本剧的一大特点。

《大宋宫赋》剧本曾在2023年全国宋韵文化创新大赛中获奖  蓝珊华 摄

近年来,一系列融合了东方美学元素的文艺作品在年轻群体中掀起热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借中华文物讲中华文明,“充电五分钟,穿越8000年”,被无数网友赞叹“这才是最该追的综艺啊”“此生不悔入华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了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在其帮助下顺利归国的故事,戳中网友泪点,引起全民共情;《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国潮范”舞蹈作品一夜爆红,用“难以置信的美”征服国内外观众;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掀起“越剧热”……

一件件优秀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具象的输出,也凭借着与时俱进的表达与观众双向奔赴。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图片来源 潮新闻


责任编辑: 张丽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