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清明追亲,不是追新

2024年04月02日 14:19:51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本网记者 蓝珊华

清明临近,“AI复活亲人”的话题引发热议。有商家称,只需提供一张逝去亲人正面半身照,就能让嘴巴眼睛都动起来,让照片开口说话。

清明追思,古有旧法,今有新意。传统清明祭祖背后的价值观,是一种对血脉的确定、对孝道文化的发扬、对家族传承的体认。“AI复活亲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缅怀和与逝去的亲人保持亲近,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传统的清明祭祖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过去,人们通常通过上山扫墓、献花点烛、网上祭奠等方式来缅怀逝去的亲人。而当下兴起的“AI复活亲人”如同善意的谎言,特别是对思亲心切的老人和孩子来说是一帖安慰剂,可以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再次与逝去的亲人进行交流,重温过去相聚好时光。然而,人们对于“数字亲人”的担忧也陡然升温——这种“改写生命存在方式的工具”,就如同潘多拉之盒,一旦开启就带来各种始料不及的后果。

其一,在传统观念中,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来接受这个事实并表达对逝去生命的尊重,AI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有可能在数字层面上“复活”亲人,这可能导致对死亡的重新定义,对年幼的孩子或古稀的老人来说,混淆生死界线,甚至可能削弱对死亡不可逆转性的认识。一个谎言开了头,就得用无数谎言去圆回来,瞒得了一时瞒不过一世,真相来临的那个瞬间,比第一时间的坦诚更残酷。

其二,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祭祖活动是孝道文化的具体体现。轻易实现的AI技术可能改变人们对如何表达对先人敬意的理解,从而影响到下一代对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实践。

其三,祭祖不仅仅是对个人逝去的亲人的纪念,也是家族成员之间共同参与的团聚活动,强化了家族纽带的凝聚力。AI技术的介入可能会减少家庭成员间的实际互动,陷入虚拟现实不能自拔。

其四,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涉及到对逝者隐私、尊严的尊重,以及家属知情权等复杂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数字永生”可能使意识得以存活,但却无法战胜真正的死亡,反而会使生者的世界更加混乱。

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当一颗叫作思念的种子再次生长,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清明节等重要的中华传统纪念日里,监管要及时跟进,为新技术应用和大众行为划清“底线”“高压线”,正确引导大众追思。大众也需审慎使用新技术,对祭祀活动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追新的同时,别忘了追亲才是本质。

责任编辑: 张丽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