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养成记实战分享!来听听压箱底的锦囊妙计

“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2024年04月02日 14:22:06 来源: 作者: 本网记者 张嘉琪 文/摄

用心吐字,用爱归音。3月31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一场有温度亦有深度的“好记者养成记”实战分享会热烈上演。

活动现场,人民日报社左潇、新华社王龙、光明日报社常河、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赵新乐、上海广播电视台臧熹、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杨川源、山西广播电视台陈湘、江西广播电视台吴萍8位新闻工作者登台分享了各自职业生涯中的难忘瞬间和经典案例。他们不仅“传经送宝”,分享“粘泥土、冒热气”的好故事和宝贵经验,更以专业的新闻素养、热忱的职业精神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

新时代·好记者 全国巡讲活动现场

记者是行者,亦是蹲守者

“记者,首先是行者。”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湘深情讲述了“一个记者30年来的心里话”。她曾前往盲人学校采访一对盲人兄弟,不仅通过报道让他们改变命运,更以专业优势联合社会力量完成了近百万字的有声教辅材料录制,照亮了广大盲童的人生路。“生活远比想象精彩、学会体验平凡人的甘苦,每一件作品都要放在时代的天平上称一称,量一量。”陈湘感慨。

每当被问及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秘诀时,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记者杨川源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蹲!每一篇蹲点报道都有让我们一辈子难忘的一瞬间。”多年来她奔赴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前线,俯下身、沉下心长期蹲点在基层。她说,“一瞬间”里有“小日子”,更有“大时代”,“好瞬间”能成就“好作品”。

8位分享嘉宾(从左至右)分别为左潇、赵新乐、常河、陈湘、杨川源、王龙、臧熹、吴萍

打开好新闻的钥匙:新技术与温度并存

融媒时代,如何用心“熬制”出既有技术含量又有温度的好新闻?年轻记者们纷纷掏出压箱底的锦囊妙计。

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臧熹长期潜心于报道航天领域,他生动阐述了如何用融合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比如,除了直播、新闻片等常规报道,他和团队推出了“太空日记”、交互小游戏等产品,吸引更多人见证中国载人航天的圆梦时刻。此外,他还开设了短视频账号进行航天知识科普,在新传播格局下讲述中国航天的新发展、新变化。

“新媒体搭建的桥梁,‘跨度’很大,连接你我的现在与未来;又‘精度’极高,画出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有意思’的事情‘有意义’。”人民日报记者左潇以快闪店“时光博物馆”“复兴大道100号”创意体验馆等一系列颇有革新性的新媒体报道实践。

现场听众提问环节

今天,好记者该如何养成

一支笔,一个话筒,一张照片、一篇报道,背后都是记者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感人故事。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应该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对于刚入职的年轻记者,前辈们有哪些建议?”巡讲问答环节,来自浙江广电集团的年轻记者提出了这个问题。陈湘直言,“身为记者,首先要敏感,要善于发现问题;其次,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发掘观点、找准落点;此外,还要关注主流媒体的聚焦点,研究优秀新闻作品的视角与方法。”同为年轻记者的左潇也深有感触,“当你觉得艰难的时候,说明你要涨功了,所以要大胆一点。”

“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如何看待‘黄金3秒’定律影响受众注意力的现象?”王龙坦言,短视频以2秒为限不断追求新的刺激是媒介发展的规律和客观现实,但唯流量论值得人们警醒与反思。“相比以流量、猎奇为生的自媒体,用心扎根深度内容是我们传统媒体的优势,那些有营养且最富生命力的东西才会真正留住读者。”臧熹答道。

用镜头聚焦时代风华,用笔触书写人情冷暖。好记者的淬炼与养成,不仅需要行者与蹲守者的毅力,更需要坚守技术背后的温度与情怀,长此以往,方能真正手握打开好新闻的钥匙。浙江之声的实习生小赵在听完巡讲后告诉记者:榜样的力量就是用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我想追随光、成为光。

据悉,3月26日至4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4名“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记者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分成3路,赴北京、上海、浙江、福建、陕西、新疆等10个省区市,面向新闻媒体、高校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