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语文老师在短视频上杀疯了

教与学的场景是如何被重新勾勒的?

2024年03月28日 14:39:19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本网记者 蓝珊华/文 郑景怀/视频

“老家是不怎么高大的农村自建楼,是延展道地平线的油菜花地;是站在厨房门口都能闻到的发霉的柴味……是飞溅如雨的爆竹,也是玻璃窗上的裂纹。”

“寒鸟宿梢头,浅水流道旁,不免有些孤寂之感。”

近期,抖音上拥有1200多万粉丝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凭借“开学后的第一篇神仙作文”又“出圈”了,网友直呼“这是一个什么神仙班级、神仙学生、神仙老师”。

网友们在评论区狠狠羡慕了

从该账号最近一年的数据来看,每发布一条短视频收获的点赞少则数万、多则上百万。自2019年4月发布第一条短视频开始试水,“语文山水”抖音账号4年时间发布短视频超200条,收获了1200多万粉丝,累计获赞3000多万。

抖音评论截图

“最初建这个账号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扬语文,我想要让大众看到语文的美,尤其是语文课堂的美。”将上课的精彩片段精心剪辑后放到平台,王杨军的目的很简单,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到大众的生活之中,同时,也能检验教学效果、激励学生。

刷抖音就像挖宝,挖到一个算一个。“宝藏”语文老师在短视频江湖“杀疯了”有何秘诀?新媒体时代,“智慧”教师如何修炼?带着种种疑惑,记者来到学校“追星”。

王老师的语文课  记者 郑景怀 摄

短视频江湖出圈秘籍大公开

秘诀一: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到什么季节吟什么诗。我的语文教学是切合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比如,教师节前开展贺卡创作;运动会时,写宣传稿;春节前夕,写春联;桂花盛开时,创作迎桂花的诗歌……”在王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教材只是起点,生活才是舞台。

但也有人质疑“形式大于内容”“作秀”,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王老师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的,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并不会为了获得流量而过分追求形式化的表现。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王杨军说。

王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在校内展示  记者 蓝珊华 摄

秘诀二:故事化叙事

有老师说,大部分课堂都是平淡的,况且短视频一般只有几分钟甚至只有数十秒。如此短时长,如何能吸引人呢?

“课堂上小孩子的发言有时候还是比较琐碎的,但是我在整理的剪辑的过程中会把它理出一条线。比如,近期小孩子写的寒假作文,他们分享的内容是很多的,但是剪辑视频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放上去。梳理之后,我发现他们分享最多的话题集中在春节对老家的回忆上面。这时候我就是迎着这条线去剪视频。”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杨军每周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精挑细选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正能量的解读,课后还要从大量的视频素材中抽丝剥茧。

经典古诗文诵读、《世说新语》故事会、咏雪比喻之争、“阴阳”飞花令、春节记事……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到思辨性阅读与创意表达,课堂教学和视频表达的“故事化”“类型化”也击中了不少网友的心。

有趣的课堂  受访者供图

秘诀三:好故事从学生中来

“有趣的事天天都在上演,这也是我热爱教育工作,乐此不疲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的口语交际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给孩子们抛出了一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他们自由发挥。结果,他们的回答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惊喜。虽然我有很多课堂的预设,但孩子们的灵感总是天花乱坠,出乎我的意料。”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让王老师不断从孩子们身上汲取新的灵感和活力。

课后,王老师也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诚然,让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不是老师用了什么技巧和奖励,而是一个老师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热爱,它是真实的,有感情的,所以才打动人。

把课堂留给学生  受访者供图

秘诀四:跳出课堂广泛涉猎

面对互联网的“厚爱”,王老师更忙碌了,“短视频的传播打破了知识传播的壁垒,让学生的优秀作品走入了千家万户,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动力,会激励他们做得更好,也激励我做得更好”。

“我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与诗词相关的内容,包括诗词朗诵和解读,这些都是我学习的重头。虽然我是一个文科老师,我也关注着摄影技术方面的内容,定期浏览和学习。此外,我也会关注一些剧情号,因为我认为一个有趣的课堂,我们不仅是老师,也是导演,需要运用一些导演思维来设计和呈现课程,从而创造出别样的精彩。”但在王老师看来,无论是教育场域,还是短视频江湖,内容质量优质与否,知识点严谨与否,以及讲述的内容是否对青少年的思想、三观有正面影响,远比视频形式重要。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受访者供图

“网红体质”并不是人人都有,但在万物皆可互联的时代,想成为一个懂学生又懂网络的老师,王老师献出一计,“首先需要培养对语文的深厚兴趣,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其次,文科老师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学会使用数码产品和视频编辑软件,提高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最后,老师本身也要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通过研究性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讲解得深入浅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老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持续学习的精神。

热度后的冷思考

无独有偶,时下,各类短视频平台上活跃着数百万教育内容创作者,也涌现出了一批诸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化学教师向波、数学物理宫老师等网红博主,从明星学者到知识达人,教与学的场景被重新勾勒。

“相对于以前那种枯燥的课堂教学而言,短视频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想必也挺不错的”“拍短视频、发短视频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知识的理解是否有用呢?如果一点没用的话,那我们分享这个短视频有什么意义呢?”“课堂不是‘秀场’,教育不能‘彩排’”“网络上的评价可靠吗?教学效果应由专业的人来评价”……

网友评价五花八门,支持者有之,怀疑者亦有之。

当教育的“一池春水”与短视频平台汹涌澎湃的流量交汇,双方都在给彼此注入新的变量。这样的改变会给教育带来哪些新的挑战?从“短平快”到知识深度,短视频能否跨越教育的鸿沟,延伸教育价值?新媒介的介入,如何在娱乐与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秀梅看来,任何一种媒介走向大众化之后,其正面和负面效应都会同在,因此,应采取审慎的态度看待。比如保护隐私与共享教学资源之间如何平衡;为了获取流量而忽视教育本质的问题如何避免。教学创新会在传播中收获好口碑,教学短板则会在曝光中充分暴露,这倒逼老师进一步转变理念、创新思路,持续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对短视频中的内容,也需要做好甄别。

流量与质量的博弈,既用其长,又防其短。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卢余群认为,短视频表层化的特质比较明显,要让其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潜力,仍需在深度上进一步挖掘。其次,对于青少年网络监管和正确引导也必不可少,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容易走偏,解决这些潜在问题,需要家长、学校、平台与社会形成多方合力,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总之,不必将短视频视作洪水猛兽,也不可对其掉以轻心。


【记者手记】

短视频火到什么程度呢?看一组数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用网低龄化趋势明显,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明显,经常看短视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从2018年的40.5%增长至2022年的54.1%,并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国未成年人几乎“无人不网”。如果青少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短视频领域,那么短视频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像语文老师王杨军在短视频赛道杀出一片天天地的老师不少,随之而来的关于“教师主业与视频博主”“教学创新与教学效果”“学生隐私与分享边界”“碎片化与系统性”等关于角色定位、教学手段、心理健康等问题也进入大众视野。有人担忧,有人欣喜。短视频平台是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堂,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节只需要老师负责的课堂。短视频让知识破圈传播,让美好连接,所有人都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 张丽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