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诗歌爱好者在杭州聊海子的诗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诗歌,我们会失去什么?

2024年03月28日 14:46:00 来源: 作者: 本网记者 张嘉琪 文/摄

春风拂面的日子里,总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24年的3月24日,是海子60岁生日;相隔一日的26日,是他离世的35周年。

中国当代诗人 海子

3月24日傍晚,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诗歌爱好者齐聚在杭州纯真年代书吧,畅聊海子诗中的人间与远方。在人们日渐“词穷”的今天,诗歌何以存在?如何理解海子作品底色中的喜与悲?我们一同探讨。

来自天南海北的诗歌爱好者一同缅怀海子

呼唤精神自我的回归

“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今天的太阳/今天的马/今天的花楸树/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

伴着悠扬的弦乐和笛声,渐入佳境的朗诵声渐渐抚平了现场的躁动。记者看到,男女老少捧着诗集的脸上神情真挚而虔诚。海子与诗歌,在生命之外与世长存,构成了一代代文学爱好者溯往的精神部件,不断呼唤着精神自我的回归。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岳杰正在朗诵海子的《活在珍贵的人间》

“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对自我精神的强烈渴求,但很多人的精神自我已经逐渐在现实的挤压下消失殆尽,甚至不曾察觉。我们读诗,就是为了不断强化精神自我的那份力量,从而生长出面对现实纷扰的能力与勇气。海子的诗歌正是提供给了我这样的养分。”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黄岳杰多年来躬耕于文学与戏剧,去年的3月24日他在德令哈的雪山上大声吟诵着海子的诗篇。

悼念者不一定要是忠实的诗歌信徒,也可以是自由灵魂的追随者,甚至仅仅是一个单纯而热情的背包客。“每当我品读海子的作品时,就走进了他所建构的浪漫世界,开始从当下的现实中抬起头来,关照心灵,那种强烈的生命体验以及渴慕崇高中溢出的孤独感,时常令我震撼。”爱好声音表演的浙传学生张泽在朗诵完毕后感慨道。

在人们日渐“词穷”的今天,诗歌何以存在?

我们是逐渐失去田园写作背景的一代人,城市化的进程,不仅发生在日新月异的街道或工业化园区,更发生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纵使置身于壮丽的山川河流,人们也甚少再有汹涌澎湃的诗情。海子对这种丧失最为敏感,他是逐渐消逝的中国乡村的代言人,那些远去的文化印记,已逐渐成为他诗歌中追寻的另一个故乡。

读者们以自己的方式缅怀海子

当AI工具为大众提供多维的思维便捷、提笔忘字成为打工人的日常,在语言习惯被互联网逐渐驯化而“词穷”的今天,诗歌何以存在?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诗歌,我们到底会失去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被实用哲学所主导,被经济数据所规划,被技术主义所寄生的时代,离开了诗歌的现代社会照常会迎来日升日落。但诗歌或文学的存在,正是为了保存这个世界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它所强调的是,世界除了我们所看见的那些,还有另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关乎理想、信念,关乎人心的秘密和精神的出路。离开了这些独特而丰富的感受,人类的灵魂世界将会变得粗糙僵硬,一片荒凉。

“我第一次读海子的时候是16岁,我至今都记得那时心中的澎湃,后来那些诗句就再也没有从我生命中离开。在你人生最初对爱恨情仇有那么一点向往和判断的时候,你敏感的心被拨开了。”家住河北的秦女士专程带着两个女儿来参加读诗会,在她多年的熏陶下,年幼的女儿们也迷上了这位浪漫多才的诗人。

所以,让诗歌永葆鲜活,人们不仅要去写作,去放声吟诵,更要去发现,去生存,去信仰。

活在这珍贵人间 

“有限绝望,无限希望”,海子笔下的事物充满神启式的韵味,充盈着情感与哲思的交织。一切就如同海子的生命,或许难掩寂寞与晦暗,甚至时而笼罩着一层难以驱赶的迷茫与绝望,但在他的诗作中,依旧凝练了对幸福灼热的注视和渴求,对自然的亲近与赞美,以及对生命的深刻反省,渗透着一种悲壮却充满力量的美。这大概构筑了海子的终极理想状态,并反映在他生前最后的创作中: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不同年龄、身份的读者们正在认真聆听分享

“学会欣赏忧郁之美,但不要沉溺其中。我们应该通过这样的审美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以此升华,而不是陷于愤怒、苦闷和失望当中无法自拔。”在读者们对生命的感怀与希冀中,分享接近尾声。

正如海子的挚友骆一禾在绝笔《海子生涯》里,以缅怀之态提醒世人的那句话,或许会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启示与力量:“人不仅要写,还要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