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秀亚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见证

2023年11月02日 17:29:06 来源: 作者: 郝志华

郝志华在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本科生党员进行理论宣讲

  杭州自古以来就享有“半壁西湖半壁绸”的美誉,蚕桑丝绸文化也早已成为了杭州的特色名片。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中,蚕桑丝绸文化符号得到充分利用,呈现出一系列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创意。亚运会中的蚕桑丝绸元素,大至场馆建筑,如绍兴柯桥羊山攀岩比赛场馆的设计便是源于蚕茧;小至亚运奖牌绶带“亚运锦”,其图案选自杭州亚运会核心图形“润泽”,这一核心图形本身即是取材于丝绸进行设计;颁奖礼仪服“云舒霞卷”选用丝绸作为面料、亚运村内媒体包里的丝绸U型枕作见面礼,无不体现了蚕桑丝绸文化与本届亚运会的融合。

  在世界上,中国自古就有“丝国”的美称,蚕桑丝绸文化史几乎与中华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考古研究证明,蚕桑丝绸文化起源于我国,河南荥阳青台遗址曾出土距今5500年前后的丝绸残痕,这也是中国最早利用并掌握丝绸编织工艺的证据。中华大地流传着各具地域特色的蚕桑起源的传说,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黄帝之妻嫘祖将养蚕之法传授民众。北宋《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都印证了我国蚕桑之事起源的古老。

  古老的蚕桑丝绸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兴盛与丰富。这使得中国古代先民很早便将蚕桑视为崇拜的意象,形成原始的蚕桑崇拜,丝绸因此成为了事鬼神的重要祭祀用品。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三星堆文化遗址中曾出土大量覆盖有各种织法的丝绸残留物的器具和面具,被认为是当时的人们作为祭祀使用之物,足以窥见古代先民对于天地生死的思考。这种原初的生命崇拜也使得蚕桑丝绸成为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原型编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华先民的勤劳智慧让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成为民族产业,各民族在以丝为媒的交往交融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湛工艺技术和丰富民俗文化。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内地与边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交往交融的媒介。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从草原丝绸之路到南方丝绸之路,珍贵的丝绸在由此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最典型象征的同时,更串联起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书写了民族交往的史诗。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的丝绸文物的纹样正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体现。隋唐出现了结合西域风格的陵阳公样;宋辽时期出现许多了极具草原文化风格的图案,如簇四盘雕纹;而元代出现了较多风格雄迈的织金锦。正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丝绸作为兼具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

  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中华各民族守望相助,在不断的交流中进行着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各民族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共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蚕桑丝绸文化,并形成了共有的价值体系。

  蚕丝纤纤织万里,绿桑悠悠承古今,五千年来,勤劳而智慧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并不断丰富着蚕桑丝绸文化,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闪亮明珠,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今天,与其说丝绸作为媒介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不如说是中华文明多元走向一体的宏大历史进程本身造就了丝绸的今日地位。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有力见证,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蚕桑丝绸文化定会在科技与美学的交融之下焕发新的光彩,并在新时代书写更加宏大的世界交往史诗。

  (作者系浙江大学“浙里石榴红”宣讲团成员)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