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浙江“下基层”

2023年01月06日 14:05:35 来源: 作者: 通讯员 熊一鸣

米莱在杭州湖滨做志愿服务

  近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六学六进六争先”巡回宣讲活动中,一位宣讲员令人印象深刻——来自津巴布韦的浙江大学硕士留学生、1999年出生的小伙子米莱。他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几位宣讲员一起,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如果翻看他的朋友圈,你还会发现,米莱常常利用业余时间,穿着红马甲在西湖边做志愿服务,或者在直播间向大家介绍老家津巴布韦和新家浙江的土特产。他说自己是在农村长大的,所以特别关注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他喜欢“在浙江下基层”。

  热心始于热爱

  米莱来到中国已经5年,但其实早在童年时期他就和中国结了缘。他从小在津巴布韦的农村长大,只有假期到哈拉雷的叔叔家玩时才能看上电视,“当时看到关于中国山水的纪录片,还有中国功夫的电影,印象特别深”。2017年高中毕业后,米莱如愿以偿来到中国,进入浙江科技学院学习应用物理。

  米莱在学习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做公益。米莱觉得,“要去了解中国的人民、中国的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公益,同时中国人也逐步了解我。所以这是一个互学互鉴的平台”。

  上高中时米莱就意识到“知识和实践缺一不可”,便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工作,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到了中国,他依然坚持多实践,大一时加入了浙江科技学院的国际学生志愿者平台“雷锋连”,还加入了杭州市上城区公民警校国际驿站,在节假日到湖滨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手拉手维持交通秩序,因此得名“洋雷锋”。

  下基层就是学习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百闻不如一见”,津巴布韦也有一句谚语叫“新的发现在你脚下”。学习中国脱贫致富的经验,然后带回自己的国家,让家乡也富起来,这是米莱埋藏在心底的一个愿望。他已经走过江西、山西、广东、江苏等8个省份,最远到过宁夏,吃过中国有名的葡萄,看过现代化城市的摩天高楼,也见过大漠孤烟的荒滩戈壁,不同地区不同的扶贫经验让他既惊讶又兴奋。

  浙江多数城市,米莱几乎都到过。以前多是受人邀请,今年他萌生了自发组织的念头。他邀请来自喀麦隆的朋友门杜,一起去杭州市富阳区、丽水市缙云县以及绍兴的诸暨等地调研。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富阳官塘村人才辈出,有“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是怎么来的?缙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山区是怎么发展经济的?“枫桥经验”如何在传统治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转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米莱和朋友们都想去探个究竟。

  做一位带路人

  为了帮助外国人在中国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米莱创办了“留下带路APL”平台,开展国际志愿服务和跨文化交流活动。“APL”意为在国外开辟道路的领导者,“带路”意为要做外籍人士在中国学习生活的“带路人”。现在这个平台已经吸引近百个国家的志愿者加入。

  2023年,米莱想在浙江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他希望“有朝一日回到祖国,把在中国学到的这些经验带回去,助力家乡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 郑丽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