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诗性电影

《云霄之上》导演刘智海访谈
2022年08月25日 10:10:42 来源: 作者: 记者 钟黎明 通讯员 熊一鸣

  近日,浙产电影《云霄之上》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后,反响不一,有人赞叹其从诗性美学的角度拍摄战争是一次重要突破和探索,有人则认为影片过于高深,故事性偏弱……它成为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从璀璨群星中杀出的一匹黑马”——在天坛奖颁奖仪式上一举摘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团体)、最佳摄影3项大奖。

  暑假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片安静。在一间咖啡厅,我们与导演刘智海面对面,听他讲《云霄之上》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电影的理解。

回归电影本体

  记者:《云霄之上》斩获3项大奖,是意外之喜么?

  刘智海:它入围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时候,我就觉得已经很好了,没奢望能获奖。后来一次次突破预期,确实很惊喜。我记得上台领奖的时候,巩俐一直在跟我说:“实至名归,《云霄之上》是真正的电影。”

  记者:什么是“真正的电影”?

  刘智海:真正的电影,我认为必须在电影语言上有所探索,电影一定要回归到以视觉艺术为基础的艺术门类。现在有些人把故事性当成电影唯一属性,事实上这只是分享了小说、社会报告等文艺形态的文学性。有些电影,堆砌着长长的台词、假大空的叙事,用俗套的桥段、煽情的故事把电影娱乐化,这些对中国电影语言的创新,没有什么推动作用。

  记者:有观众点评《云霄之上》“故事性弱,艺术性中,思想性高”,您怎么看?

  刘智海:故事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对电影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没有进入视觉空间,那与小说有什么区别?《云霄之上》是用视觉去讲述故事,而不是用故事去呈现视觉。

  《云霄之上》是我对传统战争片的一次视听探索。在这部影片中我希望能把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电影观念呈现出来,用视听本体的创新传达出对人性、生命、理想、信仰这些内容的思考。整部电影的质感以及镜头语言和大家平时看的电影可能不太一样,影片从头到尾没有煽情、没有假大空,给观众实实在在地讲了一个“48小时内集结战友炸掉敌军弹药库”的简洁故事,故事中的红军战士,是一群普通人,人在面对战争、死亡的时候,除了勇往直前外,必然还会有孤独和恐惧。

2020年8月,《云霄之上》渡江拍摄现场 王彬煜 摄

  记者:您为什么选择水墨诗意的电影语言?

  刘智海:这和我的学习成长经历有关。我从小在温州永嘉的楠溪江边长大,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浙东的山山水水,江南的诗词美文,潜移默化地沉淀在我脑海中,在我创作的时候不可抗拒地流淌出来。我来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后,这里的校园文化是“中西融合”“传统出新”的氛围,有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绘画雕塑等,更有前沿性的当代艺术,周围从事视觉艺术的同事们也都在影响着我、蕴养着我,让我对“诗意”有了进一步认识。

  其实,诗性电影在中国是有渊源的,像费穆的《小城之春》,侯秀贤的《刺客聂隐娘》、张艺谋的《影》等,都呈现出诗性电影的特质。我要把自己对江南诗意的理解,运用到电影视觉呈现中去,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电影表达方式。

为浙产电影发展探路

  记者:有人评价《云霄之上》是一部真正的“浙产电影”,您怎么看?

  刘智海:浙江的故事,浙江的导演、浙江的演员、浙江的资金,这当然称得上是真正的浙产电影。浙产电影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认同度还不算高,导演、演员、作品还比较缺。

  能不能叫“浙产电影”,关键还是看有没有浙江本土的电影创作人才。说到山西电影,我们想到贾樟柯;陕西电影,我们想到张艺谋;藏地电影,我们想到万玛才旦……浙江电影,我们能想到谁?

  我们需要培育浙江本土的优秀电影人才,导演、编剧、演员、摄影、美术等,拍摄浙江题材的作品,拿出真正的优秀的浙产电影。

  记者:今年5月20日,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在象山校区揭牌成立,对推进浙产电影有什么动作?

  刘智海:在全国八大美院中我们是第一个设立电影学院的,我们也确实有实力,有对电影教育的想法。目前电影学院已经集聚一批像徐小明、万玛才旦、杜海滨等的优秀导演,40多位业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在编教师,涵盖了编导系、摄影系、制作系、电影美术系等科系设置,还有声音艺术研究所、电影学研究所两个研究所。目前每年毕业100人左右,未来在校本、硕、博学生数在600个左右。

  在国内,北京电影学院是亚洲最大的专业电影学院,电影制作全流程、各环节的人才培养都有,综合性强;中央戏剧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电影演员;中国传媒大学侧重于理论教育;中国美术学院侧重于电影实践教育,定位与其优势相契合。

  北京国际电影节颁奖现场,带队的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在感谢词中表示,《云霄之上》让中国美术学院90多年来的电影梦想冲上云霄。我觉得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探出一条特色之路来。

  记者:浙产电影创新发展需要什么样环境?

  刘智海:应该给予电影人足够的信任和自由创作的空间,充分理解电影艺术的专业性,不要给予太多干预。浙产电影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培育更多的本土优秀电影人才;投资方、观众要尊重电影人的专业性,不要简单地用票房来衡量评价一部电影的优劣;电影人要摆正心态,有情怀,真心实意地去创作与思考,呈现中国文化,而不是把拍电影当作捞金工具。

责任编辑: 郑丽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