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人如何考量德才
古代用人如何考量德才
2017年04月03日 16:04:4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家兴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古今治理,都把人才放在首位,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然而,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人们常常说要“德才兼备”,把德与才作为用人的两个重要参数,那古人是如何把握德与才的尺度的?
重德始终是用人底线
司马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古代君主用人,多取德才兼备。考诸历史可以看出,在天下纷乱时,往往更看重才干。而国家安定时,对德行的重视度就大幅提升。在非常时期,一些有为的雄主用人的时候,迫于人才紧缺的形势,也会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但是,唯才是举绝不是忽视德行。
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纠合诸侯以伐宋的途中,遇见贤才宁戚,就想用他。面对臣子的劝阻,桓公说出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话,《吕氏春秋》记载了这一段故事。其臣说,宁戚是卫人,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他的口碑,“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说:“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显然,齐桓公采取的是“唯才是举”的策略。这种用人思路,吸引了管仲、宁戚等一批大才辅佐,成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业。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就是竞争力,各国争相求才,如何用人,彰显的是君主的胸襟气度。然而,即便放宽用人标准,“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也决不是没有底线。
魏文侯之用乐羊,清晰表明,人才一旦突破德行底线,就无人敢用。
当初,魏文侯用乐羊而不疑,用之攻中山国,乐羊之子乐舒就在中山为官。文侯左右本就妒忌乐羊骤得大用,见其总是不攻,便在文侯面前说他的坏话。但文侯把群臣的告状信都封在箧内,在乐羊攻下中山后,文侯为之设宴庆贺,宴毕送他两个箱子的告状信。
然而,文侯的疑心也便在乐羊攻中山国之时种下了。当时,中山子姬窟把乐舒烹成羹送给乐羊,想以此使乐羊悲恸而不能战,没想到乐羊够狠,直接就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杯。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很有点感激感动的意思。但睹师赞却说:“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这和管仲怀疑易牙“人情莫爱于子,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之论是一个道理。
一语警醒了魏文侯,文侯在庆功宴后,封乐羊为灵寿君而罢其兵权。《战国策》写道:“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又“虎毒不食子”,连自己的亲骨肉都敢吃、都敢烹给国君吃,如此无底线,无基本的“人性”,古代雄主“疑其心”也是必然。
责任编辑:贾歆琰- 2017-02-17 泰顺七百万重金奖励优秀人才
- 2017-03-27 今年浙江组织工作怎么干 来看这几个关键词
- 2017-03-25 普陀区高层次人才引进专业目录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