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烹”出时代味儿

2017年03月30日 13:16:2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婀娜

  不久前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激起了人们对于中华诗词的热爱,也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专门提到,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各个学段,是固本工程;要融汇于教材体系中,是铸魂工程;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打底色的工程。

  那么,究竟该如何完善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少年心灵呢?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了当仁不让的热词,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及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

  在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论坛”上,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寻找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把传统文化“烹”出青少年喜欢的时代味儿,再次成为专家们热议的方向。

  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寒假期间,30名北大附中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十竹斋木版水印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教学体验馆,了解木版水印这一中国传统技艺的历史,并在木版水印老师的指导下拿起刻刀体验刻版过程,开启了假期传统文化之旅的“第一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湖北省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决赛现场,参赛选手朗读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在湖北,尤其在湖北中小学生中,诵读经典、学习经典已蔚然成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充满智慧的力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在日前召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论坛”上,不少学者认为,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要让更多人意识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提到,要让孩子和广大教师重视传统文化中有关优秀品德的内容,比如孝道,“自然亲爱为孝”,告诉孩子,孝是从人类的天性中发出来的自然亲爱;比如诚信,“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比如敬,“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要告诉广大青少年,规范自己的内心要用敬,有恭敬心和敬畏心,既不自欺、不妄为,又不懈怠、不放逸,事事兢兢业业。

  “传统文化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是要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君子之格,立德树人。”清华大学教授钱逊也提到: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就是告诉青少年,在处理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将精神生活、精神生命放在更高的位置。再比如“乐群”,就是告诉青少年要将个人与群体统一起来看,将个人的发展、个人的价值与群体的发展统一起来看。融会贯通这两点,才能真正了解和体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髓。

  创新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2017年农历春节期间,广州广府庙会迎客600万人次,话题讨论阅读量超过5000万。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创新了形式和载体。创意集市“广府潮墟”让高校青年学子当家,将动漫、公共艺术请到非遗项目中来,同时,干脆将庙会搬到校园中去,让孩子们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让青少年真正成为主角,成为参与的主体,成为庙会受到关注与欢迎的原因。

  为此,不少学者分析,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要在坚守文化底色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创新时代表达,在创新与融合中发现,让更多青少年参与进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鲜活力。

  对此,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课题组专家邓立光建议,可从重视经典、注重礼仪、习练书法、熟悉历史人物等多个维度入手。邓立光谈到,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重要依据,民族的价值体系、基本信仰,皆由这一民族的经典所负载。同时,除经典外,古人教化重历史人物。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妨适当尊崇古人“以经为纲,以人物教训为纬”的原则,让青少年借此了解中国历史,学习待人处事的智慧,以及从负面人物身上了解哪些事不可为。而书法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浮躁的性情沉潜下来,凝神聚气,知止而定、静、安、虑、得,并在九宫格里学会规矩方圆,可以让青少年从书法的动静虚实中感悟中国的美学,培养耐性和规矩。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传统文化的传承,校园是重要阵地。对此,有学者分析指出,当前,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如,对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不足,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创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等等。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张广斌也提到,传统文化进校园,立德树人,教师是主体。但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如曾有数学老师提出,我是教数学的,还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吗?如何把传统文化引入数学教学中去呢?其实,校园中,每位老师都是传统文化传承与教授的责任主体。

  在日前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出具体方向: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拓展校园文化,传统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都可以进校园;加强研究和阐释,按照创新性发展原则,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传统文化不仅要走进校园,还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为此,有老师建议,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区分层次,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同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当多管齐下,在全社会形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氛围。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