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我们将开“中国造”破冰船

2016年12月21日 08:28:1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张建松 刘诗平


CshKGFhZHEmAHdc6ADVuZiehPqM168.jpg


  前往遥远神秘、常年冰封的地球南北两极,破冰船是运送考察队员、开展冰区海洋调查、运输科考设备和物资的重要平台。经过长达7年精心筹谋准备,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20日在上海正式开工,预计2019年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将再添新“利器”。


  世界各国竞相建造破冰船


  在人类的船舶建造历史上,破冰船出现的时间并不长。直至16世纪,在俄国沿海地区才出现了一种具有雪橇型船首、能够穿破薄冰航行的“破冰船”。19世纪中叶,德国工程师设计出能“爬”上冰面、利用自身重量将厚冰压破的“破冰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迅速融化,北极航道开通,冰区海洋生物资源商业捕捞可能性增加,世界各国正竞相设计和建造新一代破冰船,更新和改造老船(队),不断提高破冰能力。


  在环北极国家中,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芬兰、瑞典、挪威都拥有一支强大的破冰船队。其中,俄罗斯最多,拥有20艘破冰船。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共有7艘核动力破冰船;加拿大有6艘破冰船;美国有4艘破冰船。此外,德国、荷兰、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各拥有1-2艘破冰船。


  与一般的船舶相比,破冰船要求有高强度的船体,要能承受冰压力的冲击载荷;要求有强劲的动力设备、推进机械等,确保在破冰时“有力气”;此外还要求能防寒抗冻,在极端低温条件下确保航行安全。


  根据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2006年颁布的《极地级船舶要求》,极地破冰船被分为7个破冰等级,从PC1至PC7。其中,PC1级破冰能力最强,PC7级破冰能力最弱。根据这一标准,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破冰船属于PC3级。


  新船建造工程由国家海洋局所属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开展,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造。


  我国新建的破冰船采用国际先进的双向破冰技术,船首和船尾均可破冰航行,能以2-3节航速,连续破1.5米厚的冰加0.2米雪;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将确保在20米高的冰脊中不被“卡住”,满足全球无限航区航行需求。


  五花八门的“破冰招数”


  据专家介绍,破冰船在南、北两极航行时,主要会遇到三种海况:开阔水域、浮冰区、陆缘冰区。根据不同的海况,不同的破冰船会使出不同的“破冰招数”。


  顶推法:主要是依靠破冰船前进时所具有的冲力,以及螺旋桨的推进力、自身坚硬的外壳和上翘的船首,将冰层劈开撞碎,适用于破较薄的冰层。例如美国的“北极星”号,能以3节航速连续冲破1.8米厚的冰层。


  首压法:即利用船体重力和压载水的调节,使破冰船冲上冰层将冰压碎,并使船身左右晃动,加大破冰效果,以便开出更加宽阔的航道。这种破冰方法多适用于破碎1米左右的冰层。


  舷压法:依靠破冰船特有的头部造型和螺旋桨工作时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从而“爬”上冰面,此时船头利用自身的重量,将冰层压碎,开辟出航道。通常在冰层厚度为1—1.5米之间时使用这种破冰方法。


  冲撞法:也称“徒步破冰法”,多用于冰层较厚的情况下,利用破冰船的船头部位吃水浅特征,加大马力冲到冰面上,船体依靠自身的重量进行一次破冰,然后破冰船倒退一段距离,再次开足马力冲上前面的冰层进行二次破冰。此时,要频繁地使用倒车才能开辟出新的航道。我国“雪龙”号也经常使出这一“破冰招数”。


  气力法:是指破冰船在航行过程中,安装在前部及两舷的高压空气压缩机开始工作,通过喷管喷出的高压空气流,击碎冰层,开辟航道。


  随着航海技术发展、全回转推进器的出现,破冰船不仅能船首破冰航行,船尾也能破冰航行,这就是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破冰船所采用的“双向破冰”技术。这一技术有效解决了敞水航行的经济性与自主破冰航行的能动性。当冰层不厚时,破冰船可以首向正常航行;当遇到坚硬的冰脊和冰坝时,破冰船将可以尾向前行,利用船尾特制的螺旋桨不停地旋转,像“粉碎机”一样将冰脊下方的冰块“掏空”,实现破冰前行。


  “雪龙”号将不再“单兵作战”


  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一船五站二基地”陆海空立体保障的极地考察支撑体系。其中,“雪龙”号的单船运行是我国极地考察保障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


  目前,正在南极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是我国唯一的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1993年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原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只能破1.2米的冰(含20厘米的雪层)。而一般来说,南极洲的接岸海冰春季厚度达1.5米以上,威德尔海、罗斯海的冰情更重,北冰洋中央区域夏季海冰厚度达到2米以上。由于“雪龙”号破冰能力的先天不足,极大限制了我国极地考察能力。


  自1994年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就承担了我国南、北极考察的后勤物资运输、人员输运和海洋科学考察任务,在恶劣的极地自然环境中和有限的工作时段内,一艘船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导致海洋科考时间大量压缩和挤占。据统计,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在南大洋进行海洋调查的总共时间,还不及美国1条考察船1年的调查时间。


  新破冰船的开工建造,将使“雪龙”号不再“单兵作战”。新船将装备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恰,致力于打造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科研人员可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基础综合调查观测,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油气资源、生物资源调查,新船基本具备“摸边探底、潜力评估”的调查能力。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表示,新船建造完成后,将与“雪龙”号一起组成破冰船队,以更多样的组合方式开展极地海洋调查考察保障,这将极大地提升我国极地海洋考察能力和极地考察运输保障能力,推动我国极地科学研究。

责任编辑:楼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