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廉诗

2016年12月19日 12:35:5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彭如武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古代清官廉吏们创作的一首首诗词带着历史的沉思、清廉的劝诫、高洁的操守,抨击了贪婪的无耻与愚蠢,弘扬了清廉的价值与精神,在我国文学艺术领域留下了灿烂光辉,也为我国廉政文化的思想宝库增添了精神财富,为我们今天弘扬清廉文化、加强廉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

  做官一日三省、自律自警,这一点古代清官更是如此。宋代包拯,人称“包青天”,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军州事,公事之余写过一首五律诗《书端州郡斋壁》,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此诗前四句从正面道出了做官先做人的道理,后四句则以鼠雀兔狐为喻,揭露了贪官污吏的思想心态,语言质朴、含意深刻,可以作为官员们立身处世、为官自省的座右铭。

  清朝张伯行,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从来不受下属分文赠礼,以清廉刚直著称。康熙皇帝南巡时,因其任江苏按察使期间特别清廉,赞扬他“江南第一清官”并晋升为福建巡抚。到任后,为杜绝送礼者,张伯行便写了一首《禁止馈送檄》,张贴在衙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既把倡廉与个人操守相提,又把反腐提高到民生高度,实在难能可贵。

  面对权钱诱惑,古代清官们不仅能够自律自警,而且敢于向行贿人说“不”。明代名臣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曾任河南巡抚、山西巡抚、兵部尚书、监察御史,以刚正清廉的高尚品格闻名于世。他有两首反腐诗作,一首是《入京诗》,诗曰:“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是他任河南巡抚时所作,当时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官场腐败,贿赂公行,大臣进京,要向他馈送重金或土特产。河南土产蘑菇、线香很有名,官员们常常赠送当权者,于谦对此深恶痛绝。前两句正是对这种行为毫不留情的讽刺,后两句则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他的另一首反腐诗名为《初度》,诗曰:“喜剩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这首诗的第二句引用的“羊续悬鱼”典故,出自东汉清官羊续在南阳任上的一段佳话。庐江太守羊续拒不受礼,有个下属给他送鱼,羊续再三拒绝不成,便将鱼悬于檐下,直到晒成鱼干,从此再无人敢向他送礼了。这首诗也是一首藏头诗,把每一句头一个字单独拿出来念,为“喜绝清闲”,诗人认为做官要想过平常人一样清闲舒适的日子,就要有羊续悬鱼一样的清廉操守。

  用诗词总结自己的为官一任,表达自己的为官清白,是古代清官述职述廉的有效方式。明代况钟,字伯津,江西靖安人,宣德五年(1430年)外放苏州知府,在任13年。到任后,况钟严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兴修学府,关心民间疾苦,深受百姓拥戴,人称“况青天”。正统五年(1440年),他任满赴京考绩,写下一首诗:“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称天日盟。”这首诗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尤见况钟之清之廉:廉得在一地为官十余年,临别时仍是简易轻便的行囊;清得为官中所处理的每一件事都可鉴日月。

责任编辑:贾歆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