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不正 自毁前程

2016年12月17日 09:45:3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文亦武

  从一开始把“有所作为”当做座右铭、人生最高境界,到仕途无望转而谋求“钱途”,“有钱才能体现能力”,福建省武平县教育局原局长因为没能入选副处级后备干部人选,就认为组织不看重、不肯定自己,把心思转移到谋取个人经济利益上,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

  古人云,“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人就有志向,是人就有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荣耀感的需要。实现个人的追求和抱负,条条大道通罗马。有些歪门邪道,看似也能抵达目标,实际上危机四伏,通往黑暗。对党员干部而言,从政的成就感并不体现在个人荣辱得失上,而是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寄望于钱财不菲、职位升迁,不仅会庸俗化“成就感”的内涵,还会给个人造成很多困扰。

  面对正风肃纪高压态势,一些干部抱怨“为官不易”。这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不正所造成的。武平县这位教育局原局长,把权力当做敛财工具,以此来“弥补”自己没有成为副处级后备干部的失落感,就是“三观”错位的典型代表。“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红楼梦》专门讽刺过这一类的贪心官员。现实中,有人抱怨“庙小难栖身”,艰苦岗位不去,“清水衙门”不去;有的眼里没有群众,让领导高兴、上级满意是他们最大的追求;有的嫌弃工作清苦、收入不高,想着法子捞取好处……凡此种种,无一不是迷失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从政心态同样需要加以引导和教育。比如职务任免升迁问题,有人“上得去”,就会有人“上不去”,正确对待“进退留转”是门大学问。许多干部希望在换届中得到提拔升迁,有更大舞台、挑更大担子,这是人之常情应当给予理解。但不管升迁与否,个人都应该服从组织安排、尊重人民意愿。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做好沟通,帮未获提拔的干部平复好心态、调整好状态。对那些因为职务问题心存不满、思想走神的干部,也应该及时拉拉袖子、扯扯耳朵,不能坐视他们走上违纪违法的歧路。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最好的名声,莫过于老百姓的褒扬;最大的宽慰,莫过于一身清廉、两袖清风。一心为公、廉洁自律的干部,多少年后人们都不会忘记,比如,看到兰考泡桐就想起焦裕禄,到了大亮山林场就想起杨善洲。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员干部一定要想清楚。

责任编辑:贾歆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