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 浙江争取所有地级市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2016年12月11日 17:30:45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要是有一块空地,你会拿它干什么?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幼平的建议是,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先种树,“千错万错,种树不错;千对万对,种树最对”。在浙江,还流传一种说法:“千创百创,不如‘创森’”。

  自2008年以来,浙江掀起创建森林城市的热潮,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2个国家森林城市,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0.2%,有62个省级森林城市,“再过2至3年,浙江所有地级市争取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杨幼平说,树长起来了,森林在城里找到了家,浙江走出了一条持续“创森”的新路。

  见缝插针增绿

  走在温州南塘街上,小桥流水,满目葱郁,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在这里写下“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的诗句。很难想象,这条曾留下诸多文人骚客足迹的历史古街,几年前危房成片、污水横流。“之前这里是城中村,连排的低矮住宅、破旧厂房,垃圾遍地,又脏又乱又差。”回忆起南塘街旧况,南塘街居民王仕名直摇头。

  2011年,温州市开展南塘街改造项目,拆迁3000多户民房和企业,腾出38万平方米用来植树造林、建公园绿地。如今,占地面积356亩的白鹿洲公园在南塘街诞生,园内林荫广场、荷香榭、纳凉亭一应俱全,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浙江不少城市存在像南塘街这样大面积的城中村和违法搭建,最需要绿又最难绿,是创建森林城市的难题,必须着力推进这些城市死角的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浙江省林业厅造林处副处长胡月多说,为此,浙江自2013年开始大力推行“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以拆换绿、宜绿则绿,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拆后绿化面积1720万平方米。

  “拆出来的地,想要拿去搞开发也难。”胡月多告诉记者,“浙江老百姓已经习惯了生活在‘森林’中,一旦发现身旁的绿地要拿去开发,就会立马向政府举报。砍树,就像要了他们的命。”

  除了拆旧腾地造绿外,浙江还充分挖掘潜力,见缝插针营造绿地,在城市内河沿岸、道路两边、小区间隙等地,能林则林,能绿则绿。

  以义乌市为例,这个享誉海内外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去年刚刚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近年来,当地林业部门实施森林通道和森林河道工程,坚持“绿随路建”,通过引进和培育苗圃基地等,打造绿色走廊,市内各种道路绿化里程共计523公里,道路绿化率达到91.45%。如今走在义乌市区,所到之处,林木茂密,郁郁葱葱。

  “义乌楼多地少、寸土寸金,道路、河岸的绿化能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添绿色景观效果。”义乌市副市长周丽水说,见缝插针造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花木的选择,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协调,市政交通的规划,都是要考虑在内的事。“牵一发动全身,种下的是树,长出来的是整个义乌市民的家园。”

  奇思妙想造林

  在杭州西湖边上,有个从淤泥中生长出来的生态公园——江洋畈生态公园,1999年到2003年,从西湖疏浚的100万立方米淤泥通过管道输送到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淤泥里沉睡了数年的植物种子萌芽、生长,江洋畈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次生湿地。

  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片原生态区域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开发。胡月多说,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拔掉一株原生态植物,补种植物的选择上,全部选用原生品种:醉霞般的金鸡菊、飘逸的狼尾草、波浪般的红蓼等与西湖淤泥自然生长出来的柳树浑然一体,各类昆虫、鸟类也随心所欲地安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森林”。

  “江洋畈生态公园是杭州‘创森’的杰作。”胡月多告诉记者,和浙江其他年轻的“森林城市”不同,杭州是个老城,绿化基础比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创森”的重点在于将造绿与生态旅游、环境修复、水生态管理等相结合,将森林科学合理地融入城市,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画面。

  位于玉皇山麓,紧挨阔石板路的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与西湖美景一脉相承,泉水秀,鱼凫生,杨柳依。“表面看是座公园,实际上却是个污水处理厂。”杭州市水域管理处副主任陈琳告诉记者,长满绿树、水草的长桥溪公园地底下实际藏着一个闭埋式污水净化处理系统,汩汩流出的清泉就来自经过处理后的地下。

责任编辑:马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