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美丽 越赚钱 浙江湖州生态账算得精

2016年11月23日 08:56:1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江南

  南太湖之滨的浙江湖州山水清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在这里首次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也发端于此。2014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湖州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两年多来,生态文明建设先试先行,湖州在继续创造“第一”: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建立了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编制了全国第一张地市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湖州市委书记裘东耀说,把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湖州“一张蓝图绘到底”。

  保护环境,算清“有人破坏无人偿”的“糊涂账”

  一份特殊的资产负债表,上面记录的不是企业财务数据,而是河道的水质水量变化、土地的等级类型变更、山林的面积密度变动。

  最近,湖州市及所属县区率先做出了这样一份从2011年到2015年的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表。这笔不断更新的“自然资源账”,将成为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所有自然资源的存量就是资产,而这些资源数量损耗、质量下降、维护和治理的代价等就构成了负债。”湖州市统计局总统计师钱中勇说。

  以往损害自然资源的情形,往往是笔“有人破坏无人偿”的“糊涂账”,而现在对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地方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状况一目了然,领导干部任期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功过也有了客观的评判依据。

  率先制定并运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湖州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之一。今年7月,全国首部生态文明示范区地方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正式实施。

  同时,湖州市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并纳入市对县区的综合考核,占35%的比重;县区对以生态保护为主的乡镇实行“考绿不考工”,取消经济指标考核。

  绿色转型,环境倒逼经济迈向“中高端”

  企业创立的头4年,一门心思“埋头”研发,每年投入1亿多元在动力电池核心材料的科研上,而销售数据却是零。微宏动力前几年常常被投以惊讶和不解的目光。

  近几年,湖州市痛下决心,先后两轮整治提升铅蓄电池行业。而微宏动力从创立之初就瞄准绿色产品、中高端市场,业绩越来越“亮眼”。2014年、2015年,企业销售额分别跃至2.89亿元、15亿元。

  凭着300多项专利,微宏动力的“10分钟快速充电”方案解决了以往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的技术难题。原先一辆纯电动大巴充电,动辄要2个多小时,而用上这种电池新产品,10到15分钟就能充满电,充一次电能开300公里,且电池与车身同步寿命。

  正因为有这样的转型提升,湖州的蓄电池行业整治后,虽然企业数从225家减到16家,产值却增长14倍、税收增长6倍。天能、超威两家电池企业成为全球排名领先的绿色能源供应商,长兴县被授予“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称号。

  环境保护的倒逼压力,加上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促使经济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提档升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生态+行动”,也正加紧实施。“生态+”的理念,正融入现代农业、信息经济、休闲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

  经营生态,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和谐统一

  “守护‘绿水青山’这上半篇文章要继续做,‘就是金山银山’这后半篇文章也要做好。”裘东耀说,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和谐统一、良性循环。

  湖州作为太湖的上游地区,常年提供60%左右的入太湖自然径流量。近年来湖州累计投入20多亿元,清除太湖水面养殖围网,关闭涉污企业,实现工业污染“零排放”,入太湖断面水质连续8年保持Ⅲ类以上,实现了“清水入太湖”。

  区域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统筹推进,对滨湖65公里岸线、266平方公里区域开展一体化规划建设,也一改以往环太湖周边旅游“北热南冷”的状况。

  环境好了,环太湖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也越来越红火。今年上半年,湖州旅游总收入434.24亿元,增长39.6%,接待游客总人数增长21.1%。

  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开了一条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做精生态农业、做强绿色工业、做优现代服务业,走出了一条让绿水青山“变现”、生态红利惠及城乡群众的发展新路。

  今年前三季度,湖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1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13元,均同比增长8.4%。

责任编辑:林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