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16年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之——

24小时城市书房:深夜点亮那盏阅读灯

2016年12月31日 09:10:49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鹿城区文化中心城市书房内景.jpg

  近年来,温州市积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作为温州首创并已形成规模的“城市书房”服务体系,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公共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城市书房自2014年开始建设以来,目前已建成17家,总面积4150平方米,外借图书62万册,办理借书证3.5万张,图书借阅率达230%,共接待读者149万人次,吸引了约等于温州市区人口一半的市民走进“城市书房”享受到便捷的公共阅读服务,形成了独特的“温州阅读”现象。

  一、因地制宜,多态并举,创新阅读服务体系。

  “城市书房”通过嵌入式的布局,星罗棋布的分散在城区人流密集的街区、创意园区、企事业单位、商场、公园等地,为“15分钟阅读圈”的打造奠定基础,打破了原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筑“大而全”但布点不足的常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填补了实体书店萎缩带来的空间,从便民、惠民的阅读需求出发,打造“市民身边的图书馆”,突破传统图书馆服务辐射范围和服务时间的限制。

  二、连锁运营,统一标准,形成服务品牌。

  城市书房采取“连锁”运营、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监督电话在严格遵循建设标准的同时,各书房设计理念自成体系,如温州鹿城文化中心城市书房是由法国设计师设计打造的简约风,南塘城市书房为美式学院风,瞿溪城市书房属传统中式风格。在服务方式上,城市书房提供24小时图书通借通还免费自助服务,市民可以自主学习阅读,并自助办证查询、借书还书、下载电子资源,体系内的图书由图书馆每周定期调配更新一次。

  三、无人值守,志愿管理,彰显城市文明。

  “无人值守,有人管理,人人参与”,城市书房内部的卫生打扫和图书上架整理都由书房所在区域附近的市民志愿者完成。这种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模式,成功创建了一个自由而健康、有序而温馨的现代公共阅读场所,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读者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在提升市民自身素质的同时,推动了公共阅读空间由政府管理向公众自治的转变。城市书房也成为了这座城市文明的窗口,引领着温州文化新风尚。

  四、引入活动,动静结合,活跃文化空间。

  温州市各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如“籀园品书会”“亲子阅读课堂”等各类讲座、沙龙、社团活动、阅读推广活动都已走进各个城市书房,各城市书房也面向各类读书会等社会组织提供场所预约服务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让城市书房等场所将成为集静态学习与动态交流于一体的“活”的文化空间,成为承载知识共享、信息交流能力的“市民大书房”。

  五、精心选址,众筹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城市书房和书站的选址,一般都要求一楼临街,人流量大的商铺,面向公众开放。选址要求高,随着城市书房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力量成为推进城市书房建设的主要力量。在建和已建的25家“城市书房”中,除其中5家属旧馆改造外,其余20家均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这种通过与社区、企事业单位众筹合作、多方共建的模式,盘活社会资源,吸引了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了全市上下联动、社会共建良好格局。去年累计共有23个社区和单位主动申报建设城市书房。城市书房的建设,也让合作方受益,如瓯海区“梦多多”小镇城市书房,为其增加了15%的客流量,南塘一组团城市书房,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味,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