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市民齐心打造文明海宁

2016年12月02日 15:01:53 浏览量: 来源:海宁日报 作者:万姗 陈曦灏 朱晓迪 等

  周鑫依在为老人打理头发。通讯员 沈剑峰 摄


  文化志愿者来到硖石街道高丰社区文化礼堂开展服务。(资料图)


  王海山、张小燕夫妇节俭办婚宴。 记者 陈曦灏 摄

  在海宁,文明,不仅在于整洁的市容、有序的交通、合理的布局,更在于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群众参与,是文明城市创建和持久保鲜的核心力量。

  市民监督团行走在城市间专门“挑刺”、志愿者们总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人行横道前司机总能习惯性地停下车先让你通过……近年来,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海宁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群众参与机制,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一同把我们的美好家园建设、保持得更好。

  市民监督员胡利林:为城市建设“挑刺捉虫”

  前些天,得知市中医院北侧区块的遗留房屋被拆平,海宁日报市民监督员胡利林拍手称快:“时隔半年,这些影响市容市貌的房屋终于消失了。”

  63岁的胡利林,退休后没闲下来,小区卫生清洁、城市环境整治……这些大小事,他都喜欢监督一下,提提建议,出出点子。比如市中医院北侧区块的遗留房屋,他多次建言加快拆房进度。

  胡利林是海宁日报市民监督团的一名成员,许多监督活动都有他的身影。监督道路乱设摊、农贸市场环境整治等。“我是市民监督员,看到我反映的城市管理、环境卫生问题得到解决,觉得努力没有白费。”在监督活动中,胡利林乐于为城市建设“挑刺捉虫”。

  胡利林曾盯牢过餐厨卫生。他来到洛隆路,走进一些餐饮店,发现厨房地面上有污水和垃圾,消毒柜被封死,大米、食用油、青菜等食品和原料直接摆在地上。“老百姓吃得放心不放心,卫生很关键。从走访来看,一些餐饮店的后厨情况不太乐观。”胡利林建议,相关部门要重视保障群众的餐饮安全。这之后,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开展现场检查,并要求餐饮店整改。

  每每参加活动,胡利林都会携带一本笔记簿,记录着监督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当部门为城市管理尽心尽责的时候,作为市民,我们也要展现出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参与和支持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胡利林说。

  志愿者周鑫依:用正能量带动更多人

  “孩子们又来了,见到你们真是太好了!”近日,十几位志愿者冒着寒风来到海宁金陵银色康乐园,老人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握着他们的手,脸上笑开了花。每月到养老院看望老人已经成了志愿者们必修的“功课”。

  在康乐园里,记者看到,志愿者们随身携带了工具,化身为业余“理发师”、“修脚师”,一字排开为老人服务。有的在为老人理发、修面,有的在为老人剃胡子、揉肩按摩,还有的把老人安顿在太阳底下,为他们修剪脚趾甲。

  虽然为老人理发要求不高,但是理发师们仍然神情专注、一丝不苟,为老人理出清爽利落的发型。“有一些老人坐着轮椅或卧床不起,洗头就需要三四个人帮忙,胳膊确实有些酸了。”正在为老人打理的志愿者周鑫依轻声说,“他们就像我的爷爷奶奶一样,能帮他们把头发收拾干净、清爽,我觉得比什么都快乐。”

  周鑫依介绍,养老院里部分老人因行动不便,理发成了难题,所以志愿者们每个月去不同的养老院上门服务。“人人都会老,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也希望我们传播的正能量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周鑫依说。

  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市区的大街小巷,常有他们弯腰捡垃圾的义务劳动;城乡的十字路口,常有他们“拒绝远光灯”、“礼让斑马线”的文明劝导;“无偿献血”的人群里,志愿者成为主力军之一。

  垃圾分类指导冯傅江:发动大家都来给垃圾分类

  近日下午4点30分,海昌街道胜利社区双冯三里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冯傅江收拾好东西走出门外,又要开始他又一次垃圾分类指导工作。

  在小区转悠时,他看到垃圾桶就走上去,带上手套打开垃圾桶。“这个对的,这个不对,应该放到那个桶里,这个是有害垃圾。”每次看到桶里的垃圾分不对时,他总要敲开居民家里的门,亲切告诉居民应该怎么分。

  2015年7月,胜利社区双冯三里开始垃圾试点工作,首先对110户本地居民分批进行知识培训。“我学会了,首先自己家垃圾先分好。”去年以来,冯傅江在家里每天都会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分类家中的垃圾。

  一年的实践下来,冯傅江知道了垃圾分类的好处。他说,垃圾分类以来,家里干净了很多,也整洁了。他想让小区每位居民都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于是每次社区举办的培训和讲解,冯傅江总是听得很认真,培训完以后,他都会把好的方法和经验传达给每户居民。

  作为指导员,他每隔一天都要去小区里巡查指导,每次巡查都得两三个小时,上门检查居民垃圾分类是否到位,并且纠正错误的垃圾分类。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在胜利社区的推广,社区居民逐渐都参与了进来,学着给垃圾分类。

  “原来垃圾桶旁边堆得到处是垃圾,大家不仅不分类,而且垃圾一股脑都倒在垃圾桶外面,现在这种情况基本看不到了。”冯傅江说。

  新婚夫妻王海山、张小燕:不把婚宴变“剩宴”

  这几天,在许村镇报国村,接下来有办婚礼计划的一些年轻人,正和父母谋划着怎么办节俭婚礼。他们的学习“范本”是同村的王海山、张小燕夫妇。

  今年9月下旬,王海山、张小燕在村里带头节俭办喜事,还把省下的钱用作公益。当时,为了表彰他们的好举动,市文明办和许村镇送上一块“俭以养德”牌匾,以表赞扬。这些事情至今仍为当地村民所津津乐道。

  近年来,大操大办宴席的风气尤盛,浪费严重,令王海山印象深刻。“为了不浪费,也为了发扬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我们决定节俭办喜事。”

  王海山与张小燕办婚礼时,大龙虾、象拔蚌、帝王蟹等高档菜不上桌,酒席上摆放的多是普通酒水,他们更免去了婚礼外景拍摄。节俭办喜事后剩下的钱,他们取出部分,捐给了患病儿童和报国村党员关爱基金会。

  婚宴的具体节俭安排和公益想法来自张小燕,她是党员,她不想把婚宴变“剩宴”。“作为党员,承诺和践行文明餐桌公约是理所应当。这样一场婚宴办下来,喜气不减,浪费却少了,大家都高兴。”

  王海山、张小燕夫妇表示,他们会继续践行文明餐桌公约,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节俭办喜事。

  新塘村村民张坚:柴砖不乱堆 自觉存“银行”

  “以前家里的柴火都堆在田埂上,现在土地流转给了别人,这些柴火没地方堆,可扔掉又觉得可惜,那叫一个急。”近日,新塘村村民张坚忙着和村里人一起正把柴火装上拖拉机,他说,“现在,2000多斤的柴火有了好去处,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张坚所说的柴火新去处正是新塘村今年建起的“柴砖银行”。

  原先,村民房前屋后经常有零星的几捆柴,不少村民买了砖块后一直没用就囤在门前空地上,尽管村干部加强了管理,但很多时候还是不奏效。天气连日阴雨,柴火不干也不好强行让村民搬进屋,况且有些村民家里空间小,确实没有地方放柴堆和建筑材料。

  有没有一个办法既能让农户的柴火和建筑材料有地方放,又能解决乱堆放问题。新塘村工作人员集思广益,想出了建立“柴砖银行”的办法。

  于是,村里告知了每户村民柴砖寄存或卖给村里的规矩——砖头、瓦片一毛钱一块卖给村里,不想卖的可以寄存,以五年为限。柴火称斤寄存,考虑到水分流失会减轻重量,来提取的时候按照原有重量的80%领取。

  这样一来,张坚的柴火有了好去处,大家纷纷动手把柴火捆起来运到了统一堆放处,村里半数农户成了这里的“储蓄户”。村民们现在已经有了习惯,从田里收来的柴火,直接就卖给村里,堆在家门口占地方,这两天天气晴好,张坚和其他村民又陆续运了一些柴火过去。

  “把没用的柴火砖头寄存,要用的时候再去拿,节省空间又方便。”张坚说,这样一来谁还愿意把柴火砖头堆在房前屋后占地方?

责任编辑:徐淑丹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