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大连:“互联网+”教育正在大连释放魅力

2016年11月14日 14:26:56 浏览量: 来源:大连日报 作者:曲琦

  时代的浪潮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催生了新方式、新科技的“大显身手”。记者日前走访了市里多所学校,感慨于市教育工作者正积极用“互联网+”为学生“加分”,教育信息化正在全面推动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此刻,高新技术在大连的校园正方兴未艾。

  十四中:用大数据体现学生预习情况

  孔令炜是中山区第四十四中学初三二班的班主任,一年前,该班级成为“互联网+”教育的试点班级,班里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各科教师的讲课内容完全来了一次“大颠覆”。

  “以往,我们都是照着教案讲,课堂上总是按照多年来的经验来侧重重点和难点的内容,现在可不一样了,第二天课上讲什么取决于学生们前一天晚上的预习情况,学生的掌握程度是以大数据的方式即时传递给老师的!”孔令炜说。去年9月,四十四中试点“翻转课堂”,着重鼓励学生主动学,老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

  日前,记者以学生的身份进行了体验——课前老师布置第二天数学学习内容,学生回家后登录在线教学平台,平台上有很多微课资源,点开后,网络上的教师会进行基本讲解,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听课预习。随后,在线测验五道选择题,学生按照预习掌握的情况给出答案,同时,老师在家里的电脑前收到了每一位学生的答案。“这份答案是以大数据的形式发来的,比如哪一道题学生答对得多,就是掌握得好,第二天上课就可以一带而过,留下时间去重点讲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和错题多的部分。”

  据四十四中校长韩民介绍,这套系统甚至可以细化到每一位学生在线预习的时间、观看微课的时间、对每一道习题的作答时间……以往教师留预习作业的效果是无法检测的,自觉的学生可能会认真对待,对学困生则无法督促,而预习恰恰是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中重要的一环,这套系统对于学困生的触动特别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学习惯,成绩自然得到了提升。

  不只是预习这个环节,四十四中的翻转课堂在课上也有很大的改革。为了实现“人人参与、全面发展”的初衷,试点班级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制度,按学习水平和能力、特长等因素,将班级划分为多个4~6人的合作小组。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确保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班级交流展示时,会按照问题难易程度,专门安排这部分学生进行汇报,再由优秀生进行点评总结,这样确保了全员都能调动起来,课堂真正变成了积极思考与展示的大舞台。

  一年过去了,第一批试点班级的精神面貌飞跃式发展,这个班的学生成为学校公开课时各位老师争相预定的热门班级。校长韩民说:“课前积极预习,课上积极参与,每个孩子都在进步,可以说,翻转课堂的试点给其他校内老师很多触动,更多的班级也积极开始了‘互联网+’教育的全新体验。”

  初秋的一天,记者来到甘井子区汇文中学进行了一节奇异的体验课。端坐在电脑前,耳垂部位被夹上了一个小夹子,面前屏幕上是一棵大树,当记者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大树变得枝繁叶茂,有小鸟飞过,当右下方显示100%集中时,前方出现彩虹,表示完成了训练;当记者溜号的时候,树叶一片片掉下来,树干从绿色变成枯枝,周围的花草以及小鸟都不见了……

  这是甘井子区汇文中学和大连心理学会联合开发的注意力集中训练系统,目前已在汇文中学进行试点。“一般来说,40分钟的标准课堂上,优秀生的注意力可集中15~20分钟,全班平均来说在10分钟左右,学困生可能只有几分钟。影响学困生的最大因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总分神和溜号,学习效率低,别看他们坐在了课堂上,但听没听课还真不好把控,所以我们尝试用科技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汇文中学校长汪祯学说。

  耳朵上的一个夹子就能测试学生是否溜号?记者采访了这套系统的研发人员、大连市心理学会心理技术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岱,他介绍,利用生物反馈技术采集人体的HRV(心率变异性)指标,可由此衡量人的情绪和协调状态,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达到平衡状态时,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记者发现,除了测试注意力,该系统还能运用呼吸等手段来调节注意力,在心理教师的语言引导下,学生人机互动,让注意力渐渐优化。“我们用大树作为注意力的衡量系统,就是希望让学生放松,感觉这是一个游戏,在自由的状态下抵达注意力集中的目标。这套系统杂糅了心理学、教育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教育功能——每一位学生的测量数据都进行了大数据采集并建档跟踪,针对不同的学生再进行相应的训练调节。”校长汪祯学说,通过21天的课程训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能力变成本能,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便能集体提升,这是科技的魅力,也是现代教育的魅力。

责任编辑:王枫林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