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长兴227个村重绘水乡生态画

2016年11月12日 14:51:58 浏览量: 来源:湖州日报 作者:俞冲 路平

  清溪潺潺、鱼儿嬉水。昨天,记者在长兴县虹星桥郑家村看到,原本浑浊的郑家潭变得清澈透底,水上还架着一座吊桥。荷花池、稻草人、小亭子围绕河塘,一派江南水乡景致招徕了大批游客。“以前河水发黑发臭,现在水乡韵味又回来了。 ”在这里住了50多年的村民邱百良说。

  在长兴县建设局公用事业管理处副主任张淳的办公桌上,一个普通的矿泉水瓶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满满的一瓶水澄清透明,闻不到一丝异味。“这瓶水样是来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前线的一份‘成绩单’,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张淳告诉记者,水样取自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水产村的终端生活污水处理点。针对已竣工的终端设施,建设局搭建运维中心,进行实时监控、水质检测等。

  水产村原本是一个渔民上岸定居形成的行政村,在新建时并未系统考虑生活污水的处理,时间一久,村容脏乱差,地下水质恶化。今年上半年,水产村新建雨污分流的截污管网、检查井、集中处理池,将村内72户村民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

  像水产村一样,长兴已有227个村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自2014年开始,三年时间内长兴新建微动力处理设施319座、净化槽111座、无动力集中处理设施52座,实现行政村治理全覆盖,规划保留自然村治理覆盖率达到100%,农户受益率达到80%以上。

  今年,进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收官之年的长兴,不论是铺开及建成的速度,还是各村的工程质量,都走在全省前列,还摘得了“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的称号。

  水是江南水乡的灵魂,农村生活污水被认为是“五水共治”中最复杂、最难治理的,用该县农办副主任朱建清的话来说,就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朱建清介绍,长兴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村庄距离污水处理厂较近的,采用纳管进厂处理模式;离污水处理厂较远且村庄规模较大较集中的平原地区,则选择采用微动力终端处理模式;而山区则利用净化槽5到10户一起小范围处理。

  在龙山街道渚山村,每日可处理60吨污水的微动力处理终端全年不停歇地工作着。从进水口的V类甚至劣V类水摇身变成可以直接灌溉农田、排入河流的清水,村民看到的是这项民生工程带来的变化。

  此外,像污水管网、集中处理池这样老百姓看不到的地下“隐蔽工程”,长兴则建立了“县、乡、村、民”四级监管系统,县统一指派监理单位,相关部门不定期抽查;乡镇全面负责施工质量;村组织村里退休老干部,成立义务监理队伍,发挥对村情况熟悉的优势;村民自主督查,发现的问题可以直接与监理单位联系。

责任编辑:徐淑丹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