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三端”发力 云生态:未来已来

2017年05月24日 09:30:44 浏览量: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记者 祝梅 方臻子 李知政

  “再不上云就落伍了”。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追赶云计算的潮流。在过去,争论的焦点是上不上云,而今,更多地讨论上什么云。2017,或是企业向云端迁移大爆发之年。

  一批互联网巨头企业迅速抢滩布局产业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领域,以BAT为代表,在云计算领域布局迅猛,外资云如AWS、微软、IBM,也都希望通过合作模式进入中国市场。公有云、数据智能、云安全都成为公认的大趋势。

  在云计算产业链中,有三类角色在积极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力量——终端用户、云应用开发商和云平台提供商。

  企业上云的“九阳真经”

  在移动互联的今天,传统制造企业在思考,怎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从2013年初开始,九阳股份陆续将涉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供应商、经销商、内部员工管理在内的等近百项业务,放到了以阿里云为主的云端。

  在九阳看来,将信息化应用系统逐步搬到云端,是企业更直面用户的必然,是企业数字转型的前提,是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一环。

  作为国内知名的饮食电器企业,九阳在云端部署了市场营销分析系统,每名导购员,每天要将销售情况、顾客反馈等数据通过移动终端上传到云上,每个售后点也要将维修数据上传云端。然后,利用阿里云的大屏展示功能,九阳将企业关心的销售数据和关键的生产数据,显示到公司内部的大平台上。可视化的数据,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及决策的能力提升很大。

  “将前端数据可视化,进而指导后方研发生产,以前的做法达不到这种效果。”在位于杭州下沙的九阳股份有限公司里,其信息管理部系统管理负责人告诉记者。

  智能家电是九阳面向未来的一大战略。豆浆机等厨房家电“上网”,会产生大量的交互数据,企业也需要与用户不时来个互动,发个红包礼券等……企业不断地上线新应用,将导致硬件成本的无限投入。

  “智能家电类业务,将来的应用人数可能是百万级的,如果系统由企业自行建设,不仅要在网络基础设施如带宽上投入大量成本,而且在技术上也是挑战。”相比传统方式,这名负责人更看好云端应用,“布置在阿里云上面,就非常便捷。云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部署和交付,一项应用半小时就能用了。如果以传统方式部署,一个新增项目或许还要去买服务器,光审批采购就得花去不少时间。此外,我们不仅用到阿里云的主机、数据库,还用到它的安全产品来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如果企业自己来做,成本会非常高。”

  根据业务的特性,一些适合在云上布置的项目,原生地被部署到了阿里云上,但也有一些只适合企业内部使用的数据,九阳经过慎重考虑后,仍采用了自己的数据中心。严格来说,九阳所采用的是“混合云”模式。

  该负责人说:“企业上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要将企业的需求摆在首位。九阳从2013年就开始实践上云,是行业中的先行者。经过实践,我们认为有一部分业务与云天然贴合,适合在云平台上进行应用。有一部分业务不适合上云,就不放在云端。” 在他看来,企业上云并不需要追求完全的“云化”,而是要找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模式。

  上云后,企业的信息化成本是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4年时间,九阳已经实实在在体会到将系统部署到云端后的效益提升,硬件投入降低、人力成本可控、项目周期缩短。有些收益已清晰可见,比如网络带宽方面,“如果不使用阿里云,每年的成本至少要增加30%到50%。”该负责人说。 

  信息化改造开启智造之路

  传化在“互联网+智慧物流”模式的实践给众多企业作了很好的示范。其提出的“云车”和“云物流”两朵云,正在逐步构建中国公路物流网络运行系统的全新未来。

  “以传化网为核心,打造生态圈基础建设赋能整个行业。”传化物流集团副总裁项天成告诉记者,传化打造的是一个线上线下软硬结合的立体网络,同时也是用于承载生产制造业生态圈各种服务的开放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通过智能派单、拼货,来解决空驶、空载问题,从而实现了共享运力资源,解决了货和车遍布各地、供需高度碎片化、信息极度不匹配的痛点,并最终帮助企业达到提升物流效率的目标。

  “有了足够多数据的沉淀形成智能。”项天成透露,下一步,传化将形成一个具备智慧的物流大脑,以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制造业。

  拥有上云需求的企业基本为广大中小型企业,而他们的上云,需要首先经历基础性的信息化改造,而这一过程则要通过云技术服务公司来实现。而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其所处的智能电网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独占鳌头。

  成立于1998年的美林专注于数据价值的挖掘,并凭借其高维可视化、数据挖掘、大数据应用开发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帮助企业完成改造,完成上云的基础。

  今年年初,美林更是牵手国内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西子集团,成为西子实现智能制造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韩庚午是美林数据智能制造领域的工程师,在深入西子电梯制造工厂的半个月时间里,他经过实地调研,以及和工厂管理人员、一线员工的沟通,发现存在数据断层和信息孤岛的问题,各流程间的数据互相割裂,并没有被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起来,然而这些沉睡的数据却是一笔潜在的巨大财富。看到提升空间的韩庚午立刻动员美林和西子的工程师一起,制定了包括构建数据平台、丰富业务功能、生产经营管控、数据分析与优化的实施路径。

  “同西子的合作,也是对我们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多年积累的一种认可。”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琼表示,目前,美林正为西子提供生产经营管控、研发设计、维护维修等一系列的改造工作,并看到了其中可提升到的巨大空间,未来,美林将和西子共同打造一个可复制和推广的属于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为行业打造样板,以帮助更多的制造业企业。

  在浙江,和美林一样致力于帮助企业上云的云技术服务公司还有200多家。“由于企业需求的较大差异和企业自身薄弱的信息化基础,使得企业上云并非易事。”李琼指出,在个人消费领域,买部手机就可以完成个人的信息化改造,但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却不是这样简单的事。其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自身的情况等各方面因素作出适当的反馈并进行改造和提升。此外,企业上云也需要经历长久的教育市场周期,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和良性运转的生态环境。 

  “工业大脑”带来的“火花”

  一颗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工业大脑能带来什么?在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家闵万里看来,工业生产是最典型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每个传感器一秒钟可以采集数千次数据,几十个生产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参数,面对这样海量的数据,人类的经验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云计算却能为传统工业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提供解决方案。

  作为行业巨头,中策橡胶每天都要消耗千吨量级的橡胶,原材料则是从全球采购来的、大约每块30公斤左右的橡胶块。然而,橡胶是天然植物,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等因素加之平均以百吨计的进货量,意味着从源头实现每一块原材料的定检几乎是不现实的。向云端的转型,却让曾经的不可能化作现实:阿里云ET可以在短时间内分析出每一块橡胶的“出身”,并给出最优的资源组合方案。

  这正是云计算选择制造业作为切口的意义。今年3月29日,阿里云正式发布ET工业大脑,希望通过数据、算法对传统的工业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在此之前,ET工业大脑曾入驻位于苏州的能源巨头企业协鑫光伏的切片生产车间,将其生产良品率提升1个百分点。

  ET工业大脑的发布无疑找到了最佳的时间点。今年4月,浙江做了两件事:全面推进“十万企业上云”;省政府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革新去帮助中国制造业提升1%的良品率,按照浙江当前的产业规模,这相当于每年能增加数百亿利润。”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表示,ET工业大脑有望在浙江大规模落地,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下,浙江省、企业、云服务商多方联手推进科技与制造业的融合,焕新实体制造业。

  向云端迈进的浙江制造业,要展示的不仅是自身的轻盈姿态,更是通往制造强省的智能之路。今年4月19日,吉利对外透露,其汽车模拟仿真等多个核心领域均已采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实现。

  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应用,带动企业生产制造、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转变。引入阿里云的弹性计算、企业级互联网中间件、大数据分析等公共云服务,吉利汽车构建了国内首个云端互联网营销服务平台,通过全链路业务的“在线化”,吉利希望能将消费者的需求和痛点实时反馈到生产、设计、制造等环节中,为汽车产业发展探索一条智能化之路。

  新技术与制造业碰撞的另一层意义,在于为企业换道超车提供机遇。在浙江宁波,阿里云和沁园合作了三款智能净水器。“智能”的关键,在于沁园紧紧抓住了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痛点——更换滤芯,研发出一款智能滤芯。通过APP,智能滤芯不光可以让你看到净水器带来的净水变化数值,更能精确计算每根滤芯的使用情况,甚至附带提示更换、到期提醒、一键购买等服务功能。

  去年4月,阿里云宣布与宁波慈溪达成一项智能家电领域的物联网创新应用战略合作。如今,以奥克斯、沁园、公牛为代表的家电品牌正以亮眼的表现,为家电集群的转型升级点亮燎原的星星之火。

  专家说法: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

  用十万撬动百万工业企业

  “推进‘十万企业上云’,是‘云上浙江’的重要路径。”对于浙江提出的“十万企业上云”,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认为,“我省希望通过推动一批企业与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亲密拥抱、密切融合,来产生出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品业态、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找到新的信息技术在路径上、内容上、方法上、数量上转型升级的轨迹和路径,实现创新驱动的新路程再造和模式变革。”

  在兰建平看来,“十万企业上云”,每一个字都不容忽视——

  “云”,“不仅是云计算,还包括云的基础设施、云的应用平台、云的终端使用,这是一个全方位的云概念。”他说。

  “上”,在兰建平看来:“企业上云,重要的在于这个‘上’字,有条件的要快上,这是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须选择,唯有顺势才能而为。”围绕“云上浙江”这样的技术平台、应用平台、模块平台,体现企业的构架重新构造、产品方式重新设计、生产方式重新形成。这样一种系统的、以云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广泛渗透,甚至基于此形成新经济范式。

  “十万”,我省有百万家工业企业,浙江希望以其10%来撬动。“十万的量并不大。”兰建平说,“目前,我们还没有计算过规上企业中有多少家上云,但我认为上云的重点一定在规上企业。”

  “企业”是上云的重点。“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应用以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从原来的煤炭型、土地型、打工型,向现在的云计算型、智能制造型、互联网+型转型。”兰建平说。

  如果说“云”是技术背景,那么,“十万”是数量定义、“企业”是上云重点,“上”是渠道支撑。

  浙江提出“十万企业上云”有其背后的逻辑。

  第一,云将成为新的基础设施。从传统经济向现代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从原来的高速公路、铁路建设,走向了云网端等技术条件的建设。“云上浙江”、“数据强省”,就是浙江在现代基础设施上所做的努力,wifi、直连点、主干网,会成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新基础设施。

  第二,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变成了数据资源,远远超过传统的煤炭石油。在“云上浙江”的背景条件下,数据资源将更有价值。并且,数据资源越运用越值钱,而传统资源只会被消耗殆尽。

  第三,在衡量一个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体现过程中,信息化的程度体现了经济水平的高低或价值量的大小。

  “云上经济将考验政府驾驭经济的能力。”兰建平说。

  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元庆——

  “云、大、物、智”奏响新乐章

  大约两年前,当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第一次提出“构建微软智能云”的远见时,很多人在问,微软Azure究竟智能在什么地方?如今,人工智能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全民热词”,而我们在构建微软智能云上的战略规划也显得越发清晰起来——微软的目标是普及人工智能全民化(Democratizing AI)——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工具、平台和服务。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正在进入快速成长期,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内云计算市场实现了超过30%的连续年度增长。微软智能云Azure,在过去三年间已经将云计算规模扩展了一倍。未来12个月,还将令云计算规模再提升一倍。

  微软智能云Azure的目标,就是通过打造一系列PaaS级数据服务,帮助用户简化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全面加速从数据到业务洞察再到智能决策的过程,让数据真正高效地服务于业务创新。

  Azure SQL数据仓库已在中国市场正式上线,它提供了一个完全托管、高度可缩放的云端数据仓库服务,能以千万亿字节的规模进行大规模的并行处理。Azure SQL数据仓库的存储和计算服务可独立缩放,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动态部署,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计算能力的增加、收缩或者暂停操作,用户仅为查询性能付费,从而大大压缩了使用成本。此外,Azure SQL数据仓库采用与SQL Server和微软分析平台系统相同的数据库引擎,可以灵活选择数据存储位置,实现跨云端、本地和不同设备的无缝衔接。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元;并明确指出,目前云计算已经从概念导入进入到广泛普及、应用繁荣的新阶段,成为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可以想见,被寄予重望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发展期。

  以“云、大、物、智”为切入点,微软将继续加深与中国云计算产业和云生态系统的紧密联系,立足本土运营,发挥技术优势,致力于将微软智能云打造成一个安全可信、成熟高效,并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创新平台,帮助更多的中国客户、合作伙伴和开发者,赢得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机遇。

责任编辑:朱琼瑜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