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浙江迈新步
新一轮“811”建设行动助推绿色发展——
美丽浙江迈新步
2017年03月22日 08:07:00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江帆 通讯员 傅皓 邵甜
美丽城乡
奠定公众自信
“浙江农村的今天,就是全国农村的明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党委书记朱张金介绍了我省乡村环境治理的经验。这位来自田野的基层干部,面对镜头的时候侃侃而谈,显得格外有底气。
他的底气就来自于对美丽浙江建设的自信。
对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词“河长制”,朱张金再熟悉不过。2013年,他所在的华丰村就推行了河长制。村里有7条河,条条河有河长,日常巡查有记录,发现问题能及时处理。他本人也成了一名村级河长。担任河长的这几年,村里的主干河道木鱼港从漂满垃圾、绿藻,重新变回了许多人童年记忆中清澈的模样,又有村民在河边钓鱼了。朱张金手机里的十多张村里主干河道木鱼港整治前后的对比照片,在网络上走红,成了我省向全国展示城乡面貌变化的生动样本。
木鱼港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去年是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攻坚的收官之年,全省实现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基本覆盖,八成以上的建制村已经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随着环境、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我省3万多个村庄实现了巨大的变化,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使得“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成了许多人的直观感受。去年,安吉、德清、浦江、江山、桐庐、象山等6个县(市)成为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市),产生了首批100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00个特色精品村。去年,全省新增的1020公里绿道,如同叶脉联结城乡、润泽大地。
我省有上千个古村落,每一个都有独特的味道与历史文化印记。建筑学家楼庆西说,保护古村落,比保护故宫还难。难在历史的脉络寻找,难在让古建筑宜居,难在让古村落真正活起来。但这样难的事情,我省已经做了5年。
去年是我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浙江完成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项目的验收,开启科学利用的大幕,一本具有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著作《千村故事精选》呱呱落地。
美丽浙江,不仅美在变,更美在保护传承间的“不变”。
生态人文
绵延浙江之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山水之间,是具有浙江特色的人文精神赋予了这片土地以灵动。
从天目山脉下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良渚遗址开始,我省人与自然、人与文明的故事就在这片土地上萌芽。从古至今,生态文明与之江大地这10万多平方公里的故事从未停歇。
截至2016年底,我省已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生态市、34个国家生态县(市、区),69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绿色细胞、美丽细胞的创建,编织成之江大地上的绿色阵营。《浙江省环境功能区划》,将全省划分为2400余个环境功能分区,形成了覆盖全省“一个区划一张图”的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制度框架。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中国将率先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创新国家、生态盈余国家、节能减排国家,带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绿色现代化,中国绿色发展的成功就是世界绿色发展的成功。中国的绿色之变改变着世界,而我们的生活方式正改变着中国。
与之相对应,本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首提“生态文化培育”,将之单独作为一项专项行动实施。生态不再局限于生产生活,而是作为一种理念和文化,浸润在日常生活中。去年,我省累计开展各类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活动4万余场、发放美丽浙江建设法治宣传资料260余万份,开展送法下乡、文艺演出3900多场。在拟制的《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节粮节水节电等绿色生活方式更是作为具体的行为要求,融于日常。
责任编辑:张丽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