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聚焦全国两会】

读报告看我们: 生态保护建设,浙江先行先试

2017年03月05日 16:10:09 浏览量: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沈晶晶

  丽水大港头大力推进治水拆违,唤回碧水清波。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抓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

  对浙江人而言,生态保护,这个词并不陌生。迈入新世纪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浙江以铁的决心保护生态的意识早已觉醒,并率先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战略,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如今,在“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努力下,生态保护,已成为引领浙江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机制。

  安吉保护好绿水青山,严守生态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战略的浙江探索

  保护好绿水青山,浙江一直为此不断努力。2000年,湖州安吉就已提出生态县规划并划定生态红线。2003年1月,浙江成为全国第5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

  2007年,浙江省环保厅在全省试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在被列入全国首批3个环境功能区划编制试点后,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把“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制度,编制全省环境功能区划,划定生态红线”作为重点突破的改革事项。以一条生态红线,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将碎片化的生态保护边界连接起来,明确到位。

  2013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发布《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浙江版图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明确生态红线,在空间上管制生态环境,形成硬约束。

  2016年9月,《浙江省环境功能区划》经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正式印发。这意味着,浙江正式出台覆盖全省的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且划出了702个生态保护红线区。此外,《区划》对生态功能保障区、湿地、河道绿廊、城市绿道等方面作出安排。

  据浙江省环保厅统计,全省11个设区市共编制71个市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环境目标,按6类分区要求,共划定各类环境功能分区2433个,各执行不同功能。

  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的落定,明确了每个区块土地的生态保护等级,也保证了它的性质在未来不被改变。生态红线划分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保护之间达到平衡。

  开化打造全域生态公园。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浙江经验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浙江尤其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在浙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守护着绿水青山,努力将浙江人的生活绘成幸福的原色。

  2012年,永康等4个县市因为上年度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不合格被通报、罚款、区域限批,在当地引起震动。这项创新之举,旨在将流域环境保护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地方政府,而考核结果与生态补偿挂钩。这也意味着,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水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

  在《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丽水95.04%的面积列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2013年,省委对丽水全市以及淳安、开化等县不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取而代之考核“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森林抚育”、“生态公益林扩面”等内容,放手让“留白空间”大胆“抹绿”,把全域作为生态公园来打造。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把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改变了长期以来GDP至上的政绩观。

  浦阳江暨阳街道段,展开水清岸美画卷。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的浙江实践

  2013年,“多地市民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网络舆论,让奔跑在发展快车道上的浙江意识到:因水而名的浙江,受低层次产业拖累,水污染日益加重,与清丽水乡渐行渐远。

  那一年,浦阳江畔打响治水第一枪,“五水共治”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浙江开启以水环境治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征程。2014年至2015年,浙江全面开展“清三河”,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整治黑河臭河5100公里;2016年,大力推进清淤泥,完成河湖库塘清淤1.37亿立方米。

  3年治水,美丽再现,省控地表水劣Ⅴ类断面已减至6个,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达77.4%,比2013年增加13.6个百分点。人们惊喜地发现,昔日垃圾河成了天然游泳池,水清岸绿的画卷重回身边。

  今年2月6日,浙江再次部署“五水共治”工作——至2017年底,全面剿灭劣Ⅴ类水,提前3年完成相关消劣任务,更高水平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兑现“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承诺。

  治水同时,三改一拆在全省推进。从聚焦违建拆除,转向改、治并举,全面整治城中村、危旧房;从一项阶段性整治行动,转入全面创建“无违建”,成为各级政府长效保持、长期推进的常态化工作。经过4年多的克难攻坚,截至今年1月底,全省共拆除6.49亿平方米违法建筑,2.83亿平方米旧住宅区、4.34亿平方米城中村、2.26亿平方米旧厂区面貌一新。各地纷纷以拆促转,倒逼产业升级,加快“腾笼换鸟”步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