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细品我省首批千年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老地名,诉说光阴的故事

2017年02月07日 08:40:31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王庆丽 柳婧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浙江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从不断健全相关的保护政策及法规,到日前公布第一批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它们铭记着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也将成为推动浙江打造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带动乡村发展和村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zjrb2017020700012v01b003.jpg

  地名,记录着历史,承载着乡愁,却又在当下的城镇化进程中不断经历改变。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省民政、住建、文化、旅游、文物等五部门于2015年4月正式发文,在全省开展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并于去年派出一支由15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全省各地上报的140多个地名文化遗产进行鉴别、考证。

  杭州余杭街道、绍兴枫桥镇、衢江盈川村、庆元大济村……最近,我省首批认定的20个最具代表意义的千年古镇与古村落名单正式公布。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答案,早已蕴藏在了这些千姿百态的古老地名之中。

  每一个地名

  告诉我们从何而来

  “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究竟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有时候,当家住余杭街道南门头的“老余杭”人钱峰,沿着家门口的那条古街一路前行,看到威严的大禹塑像高高屹立于中心广场,又或是绕过街边的一口古井,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走上飞跨于京杭大运河之上的通济桥时,心中便会涌起这样一串问题。

  但相比“街道”,这位30岁的年轻人更习惯于把家乡称之为一个“古镇”。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尽管这里的行政区划及其管辖地经历了数次变动,但“余杭”二字却始终留存,成为许许多多余杭人永难忘怀的故乡名称。

  “余杭是水运文化的标志,‘余’便是由大禹的‘禹’字演化而来。”参与此次评审的专家委员会成员、省区划地名学会副会长张跃西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余杭街道是一个双千年古镇,自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建县时起,即为余杭县县城。

  后来,民间虽有“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故以“禹杭”为名的说法,但《二十五史》等各类正史沿用余杭县名始终不变。公元四五百年时,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写下的一句——“北过余杭,东入于海”便是明证。

  在张跃西看来,历代以来,无论是整个水系的保护、堤防工程的建设,还是港口、码头文化的保存,余杭都较为完好。特别是其境内的东苕溪经改造后流入太湖,对于杭州城区的防洪具有重要意义,是浙江水文化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区域。在这里,地名与文化之间得到融合,“千年古镇”可谓名副其实。

  人依地栖,地以人传。在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地之间总是裹挟着纷繁复杂的情感因素。渐渐地,地名文化也不仅成为了“乡愁”的重要载体,更是人们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坐标。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的“杨炯出巡”祭祀,是全村一年中最为重大的文化活动之一。活动现场,出巡队伍人人身着古装,沿着杨炯当年出巡路线而行,从早上7时一直持续到晚上19时。在齐鸣的鞭炮和浩荡的巡游队伍中,盈川人虔诚悼念着那位相传为百姓祈雨而投井身亡的县令杨炯,也让村庄的名字随之熠熠生辉。

  据《旧唐书》记载:“盈川如意元年(692)分龙丘置县,西有刑溪,陈时土人留异恶刑字,改名盈川因以为县名。”意为盈满,并一直沿用至今。盈川在唐时为县治,是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以及南宋杨万里等人在此留下众多诗文著述。时至今日,村中的古石桥、古码头、古井、杨炯祠、古墓葬等历史遗迹仍保存完好,是一处民风淳朴、古意悠长的传统村落。

  一个个地名,就这样化作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集体记忆,共同建构起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

  那一段记忆

  百转千回依然美好

  翻开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评价标准一览表,只见每一个地名的评审,按照时间性、珍稀度、纪念性、亲和力、吸引力等分为六大评分项,总分为110分。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项标准,就是每个地名产生的时间以及其集镇或聚落形成的时间,必须在1000年以上。

  “整个评审过程中,我们都严格按照‘双千年’的标准把关。可以说,首批入选的这10个千年古镇名和10个千年古村落名,含金量都很高。”省民政厅副厅长罗卫红说,有人或许会问,像乌镇、廿八都这些有名的古镇,为何没能入选。其原因就在于它们现今的这个专名,并没有达到“双千年”标准。

  地处桐乡北端的乌镇,近年来因其独特的江南水乡环境,备受游客青睐。而“乌镇”地名,终因始用时间达千年未有明确佐证,最终未能入选。据载,乌镇古名乌墩,相传春秋时为吴疆越界,吴在此戍兵备越,名乌戍。《元丰九域志》(1080年成书)卷五:乌程县有“乌墩一镇”。1950年,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

  另一个遗憾落选的古地名,则是长兴泗安镇。“泗安”原为“四安”,历史上镇区四周筑有城墙,置长安、吉安、广安、宜安四门,故而得名。相传朱元璋称帝时期,军师刘伯温一路巡察至此,将这座荷叶形状的小镇视为风水宝地,为了使当地更加风调雨顺,解除当时的水灾之患,方才在“四”字加上了三点水为偏旁,“泗安”一名从此沿用,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不同于这些因历史原因而有所变动的古地名,更让人惋惜的是现在地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大、洋、怪、重’四大怪相。”罗卫红说,地名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彰显着中华儿女的“情”和“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名文化遗产众多。一个个名闻遐迩、底蕴深厚的地名,记录了浙江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地方在城镇开发建设、乡镇区划调整或村庄规模调整过程中,随意更改古镇名、古村名或古街名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次评审就是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地名文化,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留住这些体现中华文化“根”与“魂”的美好地名。

  有一种气质

  演绎乡村精彩未来

  冬日午后,暖阳高照。浦江嵩溪村,一个始于宋代的古朴村落,就这样安稳坐落于浙中盆地的一处狭长山谷中,听溪水潺潺,看万物萌生。

  唯一的热闹处,当属村里的文化礼堂。这一天,分管文化的村委邵陆甫,专程请来浦江剪纸的“非遗”传承人、80多岁的吴善增老人,给放寒假在家的孩子们传授浦江古老的剪纸艺术。一抬手,一落剪,一个极具风骨的“春”字,便出现于众人眼前,引来掌声一片。

  “每月定期给村民们进行书画或剪纸艺术培训,春节组织会员给村民写春联,这是村里嵩溪学社的传统,这么多年来从未间断。”邵陆甫说,自古以来,嵩溪村便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清康熙年间更创立了嵩溪诗社,组织村民挥毫泼墨,吟诗作对,如此风雅流韵长达300年,直至上世纪80年代,村里重建嵩溪学社,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化教育功能。

  2006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公布,嵩溪村成为浦江县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村;2014年3月,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嵩溪也名列其中;如今,嵩溪村顺利入选我省首批千年古村落名录……这一切,在村党支部书记徐荣渊看来,既是莫大的鼓舞,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未来村庄的发展路径。

  “现在的嵩溪村没有工业企业,加之人多地少,发展农业也缺少基础,它的最大优势,就是这绵延千年的古朴气质与历史建筑。”徐荣渊说,近两年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前来嵩溪观光的游人总是络绎不绝,仅今年春节期间,村里的日均游客人数就已达到1万人次。

  为此,村里于去年上半年,引进了一家文创公司,对村庄进行保护性开发,今年还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接待能力。“不仅要让古村留得住乡愁,更要让村民挣得到钱,得到实惠。”从他自信的声音里,我们仿佛听到的,是一个千年古村大步奔跑的脚步声。

  保护并传承地名文化遗产,最终是为了推动它们所代表的古村镇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此,针对每个入选古村镇的实际情况,来自旅游、文保等各领域的专家还为它们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发展思路及建议方案。

  例如,金华金东区孝顺镇,拥有城隍庙、严氏宗祠等历史建筑,孝顺公园、节孝牌坊等孝文化载体和迎花树文化遗产,可加强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明确孝文化主题定位,深入挖掘孝文化内涵,依托现有的旅游区发展亲子旅游。

  而对于有着近1600年历史的江山清漾村来说,可整合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全域发展旅游,并依托毛泽东思想,做足地名文化大文章,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据悉,有关部门将继续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分类分级认定和保护挖掘等相关工作,讲好浙江地名故事,助推“两美”浙江建设。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