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1000个小城镇将塑造出千张新面孔

《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专家解读
2017年01月22日 16:00:29 浏览量: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丽丹 许想想

  采访对象:赵华勤

  人物名片: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建设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村镇建设和发展研究会专家、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镇建设工程顾问专家。

  “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看党湾”“迅猛出击,吹响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冲锋号”……新年伊始,浙江大地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按照《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以“一加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将加快推进“两美”浙江建设。

  为了让更多的网友了解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重点,让乡镇深入理解《技术导则》内容,加强行动的技术指导和支撑,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浙江城镇网记者特邀《技术导则》主要起草人员之一、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华勤,对《技术导则》编制思路和主要特点作详细解读。

  【解读一】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是美丽乡村、美丽城市建设的延续

  自全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建设,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乡村风景线。另外,全省大力推进现代化城市和美丽县城建设,形成了体现浙江风采、江南韵味的美丽城市和美丽县城。但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小城镇,仍存在环境风貌不佳、交通秩序混乱、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问题,成为建设“两美”浙江的一大短板。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将有助于补齐小城镇发展短板,加快推进“两美”浙江建设。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可深入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和环境品质的提升。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建设的延续以及“两美”浙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综合环境品质的提升,不仅能够有效承接城市和县城的辐射,还能够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更好地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升乡村的发展水平,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城乡协调发展。

  【解读二】

  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

  突出重点改善小城镇环境品质

  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涉及1000多个小城镇,其中包括180个省级中心镇、465个一般镇、272个乡集镇和123个独立于城区的街道等,环境综合整治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集中精力重点整治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等三方面内容,突出重点节点、重点街巷、重点片区等重点空间的整治,提高整治的效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系统性、综合性强,明确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规划、建设、广电、交通、经信、国土、工商、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赵华勤副总规划师提出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要注重“内外兼修,综合提升小城镇环境品质”。一方面,整治主次干道、集贸市场、公园广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清理各类水域的留存垃圾;治理道路路域综合环境,整治“空中蜘蛛网”;整治沿街封闭式卷闸门、防盗窗、户外广告等沿街立面,治理“背包式”太阳能,消除“赤膊墙”和“蓝色屋面”,全面改善小城镇外部形象,努力实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各类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加快推进绿道网建设,构建开放、便民的公园绿地系统,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海绵城镇与地下综合管廊,综合提升内在品质,建设幸福家园。

  【解读三】

  彰显风貌避免“千镇一面”

  因地制宜塑造小城镇特色

  浙江小城镇发展水平、城镇规模、地形地貌差异显著,需要针对性指导。按照小城镇发展水平和规模差异,将小城镇总体分为中心镇、一般镇、乡集镇三大类,并提出相应整治内容与措施。同时在风貌整治专项内容方面将小城镇分为平原、山地丘陵、水乡、海岛等类型,提高整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小城镇特色的塑造要有针对性规划指引,《技术导则》立足浙江小城镇基础与特色,突出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率先建立了“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专项整治设计方案”二合一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设计模式。

  赵华勤副总规划师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开展小城镇风貌管控,塑造小城镇风貌特色的重要性。

  尊重原有的山水格局,脉络肌理、历史人文,保护和挖掘地方特色,加强小城镇格局和山水林田湖保护和管控,严禁砍伐古树名木,不得随意变更或填挖林地、湿地、水面等自然地形地貌。平原类小城镇宜发挥用地平坦的优势,体现布局紧凑的平原风貌,山地丘陵类小城镇宜结合起伏的地形,营造因山借景的丘陵风貌,水乡类小城镇宜利用自然水体,营造近水亲水的水乡风貌,海岛类小城镇宜利用岸线形态和地形特征营造沿岸线带状内聚的风貌等各具特色的小镇特色风貌。

  同时加强整体风貌的管控,点线面结合进行整体风貌管控,整治提升小城镇主次入口,提升小镇门户景观;利用街头巷尾、宗祠戏台、宅前屋后、道旁桥边、水系河塘等零散空间灵活布置街头广场,营造宜人街巷尺度,构建内涵丰富、开放多元、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体系。节点小品体现文化特色,街巷体现步行导向、近人尺度,功能区块满足居住、商贸、旅游、文化等需求。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管控物质遗产核心保护区与风貌协调区,严格落实祠堂庙宇、亭榭牌坊、戏楼(台)、道路围墙等各类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措施,推进传统街区、传统民居、老厂房的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对市井文化、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及其所依托的物质载体的挖掘和保护,落实工艺、工法及其传承人的保护举措,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技艺,建设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的“浙派民居”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精品。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