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江苏媒体撰文:杭州的可怕 是它远不止一个阿里巴巴

2016年12月24日 14:50:01 浏览量: 来源:浙江新闻 作者:震欧 治国

  12月23日,苏州党媒新媒体的一篇观察稿刷屏朋友圈。文章指出,杭州除了阿里巴巴之外有更多的创新引擎在澎湃和扩张。文章对杭州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解剖,并发出感叹:杭州正在被苏州对标。

  岁末观天,霾锁中国。但有些迹象,反而穿过雾霾,被看得更加清晰。

  杭州的锋芒,便是其中之一。

  在离西湖不远的浙大华家池校区,这段时间,火爆的各类培训班中,说着苏州话的学员,明显多了起来。多个来自苏州党政系统的骨干力量,纷纷选择来这里充电取经。培训的最后一站,通常的安排,便是参访阿里巴巴的杭州总部。

  在钱塘江的南岸,一周之内,杭州高新区(滨江)管委会的宣传部门,已经接待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地多个采访团,其中光来自苏州的媒体采访就有两拨。

  杭州没法不被全国关注。

  今年前三季度,杭州的GDP增速达到了10%!什么概念?这是于去年挺进 "万亿方阵"的杭州,连续6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而同期全国的增速是6.7%,其它主要大城市的表现是:北京6.7%、上海6.7%、广州8.1%、重庆10.7%、武汉7.8%。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增速超过1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寥寥无几。

  杭州更是在被苏州"对标"。

  就在不久前的江苏省党代会期间,省委书记李强特地给苏州发展提出了"创新四问",寄望苏州引领全省创新格局,尤其要解决在原始创新、地标企业和创新生态上的现实"短板"。

  在布题时,曾任浙江省长的李强,特别点了深圳、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杭州滨江4地,要求苏州对标学习。

  相比于北、上、深三个一线城市,苏州对于杭州这个近邻的关注,可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还停留在那里的西湖,以及一个显眼的阿里巴巴。

  而事实上,阿里还只是杭州经济逆势飞扬的一杆风帆,共同驱动这个城市完成逆袭的,还有阿里之外更多的创新引擎在澎湃和扩张。这股潜藏的能量更加可观,甚至超越了G20带来的显见光芒。

  "小块头"的滨江,藏着"大智慧"  

  如果把杭州比作眼下中国经济的一个"箭头",那么滨江,无疑就是这个箭头的"尖顶"。

  阿里巴巴,不光是电子商务的全球老大,也是云计算的世界三强;

  海康威视,安防产业全球冠军;

  华三通信,全球顶尖的网络设备供应商,微信70%的流量由其支持;

  安恒信息,全球网络安全500强,中国企业的行业第一;

  ……

  在钱塘江南岸,这个只有73平方公里的杭州高新区(滨江),居然诞生和成长起来一大批世界级的地标企业,聚集了1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800余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此扎根。

探访杭州滨江,无人机齐上阵

  今年前三季,滨江实现GDP649.8亿元,增长高达14.5%,遥遥领先浙江和全国。其中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515.9亿元,同比增长23.9%,占全区GDP的比重高达79.4%。

  难怪,这个"小块头"的滨江,在全国100多家高新区的综合实力排名中能够跻身"第一方阵",排名第6,尤其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两项一级指标,更是全都高居第二。

  不光是数据的抢眼,还有感官的刺激。

  细节里塞着"汗颜"  

  笔者探访杭州高新区(滨江),一路走来,一个深刻的印象是,这里几乎看不到连片的工业厂房。在钱塘江南岸,更多的是连片高大密集的写字楼,其中很多都是以创新研发为主的企业总部。

  那么问题来了,阿里、海康、大华、华三、贝因美……滨江的这些"一线巨星"企业是凭什么冒出来的?

  对此,滨江的管理者和创业者,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字的答案 熬!

  "真正顶级的研发总部是招商招不来的",高新区(滨江)科技局局长周皓向我们坦言,尤其像杭州、苏州这样的二线城市,想发展总部经济更是难上加难。没别的捷径,只能靠自己来培育!

  在滨江,有个理论叫"树论",意思是自己种树、自己育苗;在滨江,还有一个理念,叫"三到服务",就是政府服务企业,要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

  "智慧型企业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分子扎堆,他们的情商往往不一定很高,所以政府部门平时不去打扰企业,让他们更加专注于创新。而需要我们出面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时,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门。"周皓说。

  其实探访中,还有两个细节令我们印象深刻。

  一个是两箱方便面。

  在滨江科技局的一间会议室里,我们留意到墙角里搁着两箱方便面。旁边的工作人员说,在滨江各部门,加班是常态,就像创客空间里的那些年轻而有激情的创业者,党政机关的上上下下也是拼得很。

  另一个是特别的饭点。

  中午11点20分,高新区(滨江)发改局副局长张志真在接受完采访后,又匆匆赶去参加11点半的另一个会议。后来得知,这里的管委会明确规定,副处级以上人员的午饭时间定在12点30分,这样的错峰,是为了避免各个部门在午餐时段办公室里无人在岗。

  "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就像空气一样,平时他们感觉不到,但是又离不开。"滨江官员的这一比喻,道明了他们眼里的"政企关系"。

  正是政府一直以来秉持的这一"店小二"的服务姿态,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心志定力,滨江埋头耕耘25年,终于熬过了漫长的"默默无闻"期,营建起一个专门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的"类硅谷"生态体系,开始收获自主创新的红利。

  "熬"出来的"地标"牛企  

  一个"熬"字,几乎道尽了滨江自己培育创新型地标企业的秘辛。而能"熬"的,不光是政府,更重要的是企业。

  海康威视的车间,研发人员正在调试各种监控设备

  围绕安防的主业和主线,做探头起家的海康,正向无人机等前沿领域拓展

  在海康威视的总部展厅里,各式各样的监控摄像头、智能仓储机器人、无人机、停车场自助终端等数十款高科技产品和应用让人眼花缭乱。从2002年的3000万到去年的253亿,这家从做监控探头起家的企业,销售额一路飞涨,今年一举坐上全球安防行业第一把交椅。

  每年销售额的7-8%用于研发投入,去年的数字为17亿。全球1.8万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就有8000人,其技术团队的平均年龄仅为28岁。这些数字背后,正是海康威视迅猛发展的关键所在。

  和其他地方的一些民企老板,挣了钱就买楼炒股,喜欢赚快钱不同,滨江的创业者,尤其是大企业家,更多表现出的,是对创新的执着和对主业的专注。

  数据显示,滨江每年研究与试验经费(R&D)投入占GDP比重平均达到13%-15%,为全国所有高新区最高。而相应的,房地产的税收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几,同样在全国罕见。

  在投研发还是投固定资产这道选择题上,无论是滨江政府,还是企业,都毅然选择了前者。

  而无论是海康威视,还是华三通讯,回望这些标志性的高新企业成长的来路,其看重的不是跟风挣快钱,而是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认准了原始创新,舍得坚持研发投入,历经"十年磨一剑"般的煎熬,方才登上行业的巅峰。

  今年初,滨江新一轮"5050计划"启动,意味着"国产"博士不再被拒之门外,并且都有可能获得最高1500万元的创业资助。

  其实,长期以来,杭州的官员们也一直在紧盯着苏州的发展动向。

  一位滨江的官员悄悄告诉我们,多年之前,当他问到一个苏州的开发区,那里产值和纳税最大的两家企业是谁时,苏州官员告诉他"阿迪达斯和欧莱雅",得知这一答案的那一刻,他"松了一口气"。

  世易时移,当下的这一刻,该轮到苏州紧张了……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