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旅游成为文成县“一号产业”

2016年12月07日 08:09:15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水,灵动的物质,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成人最为自豪的生态资源。

  穿境而过的飞云江波澜壮阔,落差达207米的百丈漈气吞方圆,飞云湖、天顶湖、小瑶池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然而,也是这方碧水,让文成发展一度受困。

  2000年,我省最大的饮用水水库——珊溪水库在文成、泰顺两地建成,随之而来的则是关于水源地保护的严格规定。从拒绝200多亿元的工业投资,到全县范围内大规模整治生猪养殖污染,再到其他各种政策限制,秀美文成长期成为全省的欠发达地区之一。

  这些年,文成在全域范围内推进治水护水,渐渐唤醒沉睡许久的绿水青山。2016年前三季度,全县迎来游客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72万元,占GDP总收入36.4%,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一号产业”,并有效带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阻止岸上污染

  保护温州大水缸

  初冬时节,文成县黄坦镇富岙村的“仙人居”生态农庄内生机盎然,车来人往。50岁的农庄主人赵汉达感慨地说:“时光倒回10年,还真想不到自己会卖起风景!”

  那时的赵汉达卖的是什么?“仔猪!”这答案,整个黄坦镇的人都知道。作为全镇有名的养猪大户,赵汉达的养猪场高峰时一年可出栏4000多头仔猪,并且供应着全县八成左右的猪饲料。而当时的黄坦镇,则是浙南乃至闽北一带最为重要的仔猪生产基地之一。

  许多黄坦人在依靠养猪致富的同时,也将大量畜禽排泄物及生活污水,直排进位于珊溪水库上游的黄坦坑河道内。“2011年到2012年间,黄坦坑水质达到历史最差。”县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必须有所作为,绝不能再让污水流入温州‘大水缸’!”

  2013年起,文成在全面清理河道垃圾、淤积泥土和河岸杂草枯枝等的同时,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新一轮畜禽业整治工作。其时,库区仍有生猪18万头,远远超过2.26万头的环境限制容量。整治的矛头,直指赵汉达这位养猪大户。

  “养了十来年的猪,一下子都要关掉,说不心疼谁信?”赵汉达坦言,由于他的饲料生意采用的是先供货、再收钱的模式,2012年底时赊欠在外的饲料款项高达940万元。其他一些养殖户听说他要带头拆猪棚,扬言拒不归还货款,而许多生猪采购商也趁机压价。

  虽遭遇多重压力,但经过当地政府一次次登门拜访、阐明利害,终于让他下定决心不再养猪。2013年3月,大型挖掘机开进赵汉达的养殖场,一间间猪棚轰然倒下,黄坦全镇的生猪养殖业也随之得到整治。珊溪水库的岸上污染,因此得到及时遏制。

  保护与发展间

  寻找结合点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应当如何化解?文成峃口镇正在用实践回答这一问题。

  不久前,当峃口镇新联村村民张义结束十多年海外漂泊回到家乡时,看到的是一个整洁、精致的新家园;面积达47000平方米的滨水公园,与江心种有3000多株樱花树的樱花岛遥相呼应;投资达两亿多元的“秋波谷”高端民宿项目,刚于今年8月签订协议……这一切,全然不同于他当年离家时的脏乱差模样。

责任编辑:马美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