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十年磨一剑:行政区划调整承载梦想
宁波十年磨一剑:行政区划调整承载梦想
2016年11月18日 15:56:23 浏览量: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王佳
放眼当下
本轮区划调整直指发展瓶颈
对宁波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寄予厚望。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宁波,要与杭州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务院批复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把宁波定位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今年6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宁波都市圈,形成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省委、省政府把宁波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的四大都市区之一,要求宁波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成为浙江“一体两翼”发展布局的重要一翼。
如何扛起中央和省委赋予宁波的新使命,如何呼应宁波市民对宁波发展的新期待,成为摆在宁波面前的一道必解题。
在本轮行政区划调整之前,宁波市区面积只有2462平方公里,仅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各个区的区域面积大小不一,鄞州区面积达1346平方公里,大于其他5个区的总和,相邻的海曙区、江东区分别只有29平方公里和34平方公里。
经过这些年的大开发大建设,海曙区、江东区的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宁波中心城区“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日趋显现。同时,受规划控制、隶属关系的影响,毗邻海曙的鄞州西部片区城市化水平、开发建设品质明显滞后于鄞州东部片区和鄞州中心区。
如果说,《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把宁波中心城区用地规模从312平方公里拓展到420平方公里,从规划控制上为宁波城市发展“解了套”,那么,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则直指宁波空间布局的优化。
空间布局一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对空间的把控和安排,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局,也决定着它未来能够企及的高度。当前,宁波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同质发展、同质竞争。解决这一问题,调整行政区划是最有效的途径。本次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就着眼于优化整个中心城区生产力的布局。
以新鄞州区为例,行政区划调整后,东部新城、南部新城两个新城将形成“双核驱动”之势,带动整个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新海曙区则将打破“小而全”“小而散”的“拼盘组合”,在文化商旅、电子商务、都市绿色工业、都市休闲农业等领域深耕。
奉化等南部区域近些年在纵向上有了长足发展,但横向上与北部区域相比,差距依然存在。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奉化撤市设区,从市级层面来看,有利于拓展都市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区域一体化进程,辐射带动宁海、象山等周边县市的发展。从奉化层面来看,能够更加全面地承接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功能和资源要素的转移辐射,实现高层次的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基础设施互联共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资源要素流动流通,成为吸纳人才资本的新洼地。
这些年,鄞州西部片区群众对加快城市“西延”的呼声一直比较高。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亦是直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根据调整后的布局,新海曙区可以通过发展空间的拓展、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辐射带动原鄞州区西部和西南部农村地区的发展,新鄞州区可以集中力量加快鄞东和鄞东南农村地区的发展,双管齐下,离“下好这盘棋”的目标就会更进一步。
区划调整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有力扩张,更是激活了城市未来发展的力量之源。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18永康:区域党委聚力前行
- 2016-11-18在乌镇读懂中国互联网:从受益者变成贡...
- 2016-11-18互联网让特色小镇更智慧
- 2016-11-18李克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根本性转变
- 2016-11-17党组织生活怎么过,快来奉化大堰瞧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