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十年 杭州蝶变
创意基因植入杭州各个角落
文创十年 杭州蝶变
2016年10月26日 13:58:24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缪佳敏 林雅琪 霍翟羿
当非遗遇见文创
古色古香的茶几上,一把黑色铁壶,邀三两好友,品茶、闲谈。这是否就是品质生活的代表?
在本届文博会上,铸铁工艺传承人胡志强就把这种生活带到了现场,“爷爷是铁匠,父亲擅长铸锅,而我,想把祖辈的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胡志强坦言,现在很少有人用铁壶泡茶,而他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在过去的30年,一直为日本、欧美的销售商贴牌代工。
5年前,胡志强通过文创,再次找到了信心,在他所在的“一本堂”展台前,有一把外形古朴并刻有“烟云供养”字样的铁壶,“它的出厂,共经历了72道工序,不少环节融入了文创的内容。”胡志强说,除运用了泥模、茶汁着色等天然健康的制作工艺外,他还凭着高超的铸铁工艺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正如“朱府铜艺”第五代传承人朱军岷所说:“要用创新的力量,让非遗得到传承和活化。”
崛起文创新势力
参与改变、推动改变、帮助改变,“文创新势力”评选活动已成为杭州关注新一代文创企业的平台。映墨科技、乐刻运动、东家等10位本届“文创新势力”得主,代表着杭州文创产业最前沿的发展动态。也许很多人还没来得及使用这些才刚展露头角的新产品,但他们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成为文创领域的佼佼者。
“每一个想要成为主角的人,都有权要一束光。”“开始众筹”的创始人徐建军说。在获得去年的杭州首批“文创新势力TOP10”头衔后,“开始众筹”的估值从3000万元人民币一路飙升到2亿美元。
截至今年9月,杭州市上市文创企业达24家,新三板挂牌60多家。
文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杭州持续不变的关注。从精品创作到人才培养,从财政扶持到金融创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条款几乎涵盖了文创产业的各个方面。杭州文创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自己的“杭州模式”——快半步的政策导向、竞合性的市场主体、创新型的产业形态、品质化的创意生活。
在本届文博会的开幕首日,杭州市首次推出文创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用4000万元基础资金撬动13亿元资本,推动杭州文创金融从直接扶持向间接扶持的转变,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应,用市场的眼光选择项目,让杭州金融服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后G20时代,杭州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这是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新一线城市”的目标。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25青年创客,激活古村
- 2016-10-24文创产业下一步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