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浦江试点“互联网+乡村治理+公共服务”村庄

2016年10月12日 09:08:52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W020161012146743800401.pn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在浦江县清溪村,一场依靠互联网进行的社会治理创新在一年前启动。日前,记者走进清溪村,去感受那里的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体验一个被网络改变乡村的日常。

  一个被网络改变的村庄

  “明天上午9时,两委干部准时到村办公室参加会议。”日前,浦江县大畈乡清溪村村办公楼前,65岁的村监会主任陈丰光眯着眼睛,粗糙的手指在手机上划字。干了一辈子农活,陈丰光不曾想,有一天自己能在智能手机上写会议通知。陈丰光轻点了一下“发送”,于是,清溪村11名村干部手机里的“村两委干部工作群”中,就发出清脆的“叮咚”声。

  这是这个浙中小村一年前从未有过的整齐声音,如今,这样的和声变得很平常。

  2015年9月,浦江县委政法委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清溪村试点开展“互联网+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工作新模式,今年初在全县推广,以此落实我省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一年之间,一张网让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村大人散管理难

  网上建起新社群

  初到清溪村,记者与几名村干部长谈,很快就感到一些不同。大家会不时拿出手机看,哪怕是上了年纪的人。有时候,一样的叮咚声会同时在几位村干部的手机上响起。

  因为试点开展“互联网+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工作模式,现在,清溪村以党支部为中心、4个自然村为网格、10支村服务团队为支撑,陆续建起了10个微信群,几乎每户家庭都有成员参与群内村级自治,党员干部也通过该平台向村民提供各种便民服务——一条条看不见的纽带,将这个村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在一起。

  清溪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水晶项链村”,在后来的水晶产业综合整治过程中敢于“壮士断腕”,环境卫生从全县“十差村”一跃成为“十佳村”。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村庄带来大量外来人口和管理难题。如何加强治理?4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方东阳想借助网络,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当村支书12年,他切身体会到现在农村治理的难处:水晶作坊关停后,一半以上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经商,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村大人散,事情却不少,怎样用有限的力量办更多的事,满足村民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曾经,方东阳感到力不从心,又希望尽快破题。

  去年9月,清溪村的所有村干部间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微信群,随后4个自然村网格微信群建立……越来越多的村民不断加入。“现在包括一些平时不太交流的年轻人,也会单独加我微信,说说事情。”方东阳说。

  留守老人变用户

  人人都是信息员

  不过,方东阳最想拉进这个网络社群的,还是村里的老年人。

  环境治理和维护,是当下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能不能让留守村庄的“主力”——老年人也用上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随手拍,把一些环境问题及时反映上来?

  有想法就要付之行动。今年初,方东阳自掏两万多元,从县城购买了100只大字号的老年手机,在微信群里推广免费赠送,最后送出去不到50只。“用不来,也学不起来,不好意思收。”一位老人推辞。

责任编辑:马美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