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的浙江探索
“中国制造2025”的浙江探索
2016年10月06日 09:51:43 浏览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程鹏宇 张炜
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2025”改革试点,终于在宁波率先开闸。
8月18日,在全国26个省出台“中国制造2025”地方版行动计划、全国30个城市提出创建试点示范城市申请的竞争背景下,宁波正式获批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也标志着宁波正式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先试。
这项刚刚落地满月的试点,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宁波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平台。
这项试点,同时距离《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的发布,仅仅过去了230余天。从侧面看,这项试点,或将成为浙江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一场重要试验。
如今这场试验,已经启幕。
根据浙江省统一部署,到2020年,浙江省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将超10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将超40%。
“只听见楼梯响,没看见人下来。”
一提起两年前才刚刚兴起的“中国制造2025”时,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执行会长郭志明就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调侃,“大家都在说这个,但具体怎么操作,都不知道。”
不过,郭志明觉得,这是为了解决当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出的一个药方”。
2014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达到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但另一方面,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新低。
“‘中国制造2025’刚好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提高经济质量。”同时作为宁波均胜电子副总裁的郭志明当时觉得,这个概念“和‘机器换人’大同小异”。
彼时的浙江,正在全省推行“机器换人”战略,并提出了开展“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即5年内每年年均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000项、完成技术改造投入5000亿元。
当时去广东考察回来的郭志明也开始启动“机器换人”。“我们并购了德国普瑞公司,又把德国专家请进来,参照德国工业4.0标准把公司的设备和生产流程进行了改造。当年的生产效率就提高了30%以上。”
宁波欧琳集团也在2014年开始了“机器换人”。“改造以后,几乎所有流程都由电脑操控完成,工人只需把物料准确地搬运和摆放就可以了,产品制造、清理环节包括最后的包装都全自动进行。”市场总监李柏强介绍,以抛光工序为例,按一天生产1000个水槽计算,传统生产方式至少需要80名工人,现在一套自动抛光设备就可替代30人。
这也成为当时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机器换人”是宁波切入口
不过,没多久,“‘中国制造2025’提的越来越多了。”细心的郭志明开始觉察到一些细微的变化,自从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以后,“每个地方的文件里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机器换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了。”
在郭志明看来,“各地的经济都在转型升级,但很多地方一时间其实找不到方向。‘中国制造2025’给全国各地都指定了一个大方向。”
这样的境况,对于宁波而言同样存在。
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年宁波进口额下降9.7%,2015年宁波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9%。
“这对于依赖外贸的宁波经济来说,肯定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另外找出路就显得很迫切。”郭志明提高了声音,“杭州就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跨境电商一下子就把杭州经济拉上去了。”
占全国四分之一西服和衬衫、四分之一文具和三分之一小家电的宁波,开始谋求新的转型。
“积极申报这个试点,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改革权限,为宁波经济找到方向。”与此前不同的是,郭志明开始意识到,“‘机器换人’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切入口。但切入口,不只有这一个。”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