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浙江桐庐整治农村环境 “清”山“滤”水 水绿山青
人民日报:浙江桐庐整治农村环境 “清”山“滤”水 水绿山青
2016年09月25日 10:00:00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江 南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浙江省桐庐县宛如水墨画的千年古村落、一个村就是一个景区的农村新貌、每逢节假日“一房难求”的乡村特色民宿,都已为人熟知。而美丽乡村的魅力、美丽经济的活力背后,是桐庐县10年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县,桐庐自2007年起启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让26万多农村人口受益;“清洁桐庐”三年行动共清除生活垃圾1.5万吨,并建立起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机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4年来共投入专项资金3.25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工程2000余个,铺设污水管网2500公里,建造窨井7万余口,惠及全县30万农村人口。
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桐庐县巩固提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效,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沟渠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作为重点。
桐庐县抓住源头分类、就近处置、综合利用这三个环节,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在富春江镇芦茨村,农户家门口都放着黄色、蓝色两只垃圾桶。“蓝”与“烂”谐音,提醒村民在蓝色垃圾桶里放可腐烂、可堆肥的垃圾。这种“简便易行、大类粗分”的方法,使普通农民更易接受垃圾分类。
69岁的芦茨村保洁员方木林一早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分拣、收集垃圾,再运送到一公里之外的垃圾处理站。那里有一台2米多高、包着铁皮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方木林把蓝色垃圾桶逐个放上传送平台,垃圾桶自动“坐电梯”到了机器顶部的进料口,翻转、投料、卸桶。“控制好温度、湿度,菌种发挥作用,只要4天到7天,机器‘吞’进的垃圾就能出料,经过二次堆肥变成好用的有机肥。”
垃圾变土肥,变出了一条绿色产业链。目前该县11万户、共32.3万农村人口全部参与垃圾分类,源头分类正确率85%左右。微生物发酵和太阳能普通堆肥等模式的资源化利用站点146个,日减少垃圾焚烧量约70吨,节约垃圾年处理成本近400万元。桐庐注册了“世外桃源”牌农家土肥,已在省内多个大型超市及民宿、景点、花鸟市场上架销售,年销售量2000吨,预计可实现年收益400万元。
桐庐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采取符合农村实际的人工湿地与其它工艺相结合的模式,每个污水处理工程犹如小型花园,实现“污水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据监测,桐庐县已持续六年保持出境断面水质总体优于入境断面水质。
农村环境面貌的改善,也打开了农民致富的新思路。在江南镇荻浦村,原来的牛栏“变身”咖啡店、猪栏成了休闲茶吧;富春江镇芦茨自然村160多户中有94户农户开设了民宿,光是去年“十一”假期,就接待游客7.4万多人次,直接经营收入689万元。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