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与黔西南州: 牵手结对一家亲
宁波与黔西南州: 牵手结对一家亲
2016年09月10日 15:20:52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汪志球
“太阳出来喜洋洋,感谢宁波来帮忙。产业基地建好了,纳孔布依奔小康……”浙江宁波市与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关系不一般,一首布依山歌道出了群众情感。
黔西南在贵州属于典型的民族地区,西南屏障、滇黔锁钥、产业基础薄等区位条件,世世代代困扰着黔西南州人。1996年起,“临大海”的宁波对口帮扶“靠大山”的黔西南,两地紧密相连。
就在几年前,黔西南州兴仁县锁寨村还是一个常年被“锁”在深山中的村寨;来自于宁波的对口帮扶,成为开启这一把“锁”的“钥匙”。宁波市投入40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锁寨村山地生态农业园区,发展以五星枇杷为主的蔬果产业,改扩建1800米进村道路、建设两座具有民族特色的风雨桥和6000米园区生产道路。“路通了,家乡变化大得很!”锁寨村村民陈开顶说。
2014年10月,宁波至黔西南州兴义市的直飞航班开通,两地的来往更加密切。宁波的企业家入驻黔西南大展拳脚,而黔西南蔬菜在宁波各大超市半年销售额能达300万元。
依托产业发展,黔西南瞅准“时机”,重点打造一批经果林、畜禽养殖业等农业产业。2012年,宁波市投入110万元帮助贞丰县纳孔村改造民居105户,投资建成李子、红心猕猴桃、车厘子、特色蔬菜等农业基地近2000亩,同时支持村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新建了6家乡村度假精品酒店,让纳孔村的特色民族村寨渐成规模,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眼看黔西南产业路渐入佳境,宁波从资金和项目帮扶转为对人的培养。宁波在当地建立农业和非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组织500余名村镇干部、农村产业带头致富人、校长教师等赴宁波实地考察、培训,增长见识和发展经验。
20年间,宁波与黔西南州通过不断改革帮扶机制,“输血式”变为“造血式”,党政“单打独斗”变为社会多元帮扶。
看似简单的改变,背后却充满“博弈”。经过几番探索,宁波与黔西南州寻找到一条最佳路子:通过项目带动、产业联动、经贸互动、技术推动、就业拉动等方式“结对”,精准帮扶“六个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
“每个项目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我们的对口工作机制。”宁波市对口支援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望谟县是黔西南州的边远贫困县,贫困人口13万余人。对此,20年间,宁波市和余姚市围绕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产业经济等14个方面,投入资金4832.85万元。
20年来,宁波市共帮扶黔西南州项目1573个,金额达5.51亿元。2013年到2015年3年间,宁波已对黔西南实施对口帮扶各类项目230个,到位帮扶资金1.83亿元,140余万人受益。
如今,宁波与黔西南州正在加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构建帮扶平台,精准对接沟通,在项目实施、经济合作、人才交流、园区共建上,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做出特色、帮出亮点。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