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民间高手|湖州七旬老人灶头妙笔生花

2016年08月14日 15:49:01 浏览量: 来源:浙江新闻APP 作者: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艺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你童年记忆中,有没有这样一幅画面让你一想起就觉得温暖:母亲在灶头前忙活着,柴火在灶内燃烧,"噼啪"声中一股股香气就从灶头上的大锅中飘来。灶头里,端出了一碗碗热乎乎的饭菜,烤出了全世界最香的番薯……

  在过去,江浙一带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灶头,灶头上还绘有各式喜庆的图案,叫做灶头画。江南地区的灶头画多融入了水乡农耕生活的元素,一座座灶头俨然成了一件件地方特色浓郁的艺术作品。随着时代变迁,燃气灶逐渐取代了柴火灶头,灶头画也慢慢在人们的视野中消逝。

  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溪街道杨家埠村,74岁的老人杨阿坤和灶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至今还在坚持创作灶头画,是湖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杨阿坤在灶头上作画。

  杨阿坤告诉记者,为了谋生,他18岁就跟着村上的师傅学打灶头的手艺,而画灶头画则是"灶头师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和纸上作画不同,灶头上画画更考验功力。"杨阿坤说,因为灶头画是画在墙上的,而且是在灶头没搭完,石灰还没干的时候,所以没办法修改。加上灶头壁表面又坑洼不平,石灰对颜料的吸附也会影响色彩的呈现,所以画灶头画一般都是一气呵成,而且每一个图案他都必须做到心中有底。

  由于他打灶头技术好,而且所画的灶头画图案丰富且形象,杨阿坤成了远近闻名的"灶头师傅",哪家需要打灶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灶头画的要求很高,每户人家的灶头上画的图案都是唯一的,不能重复。"杨阿坤说,56年来,他总共打了两千多个灶头。但是,时代在变,如今这样的墙绘灶头已越来越少。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燃气灶的普及和村里的拆迁,已经几乎没有人请他打灶头了。为了让记者看看灶头画,8月9日,老杨带着记者来到长兴县吕山乡龙溪村一村民家中,这家的灶头是他2001年打的。

  长兴县吕山乡龙溪村村民家中老杨打的灶头。

  记者看到,灶头的正中央写着"福星高照"四个大字,上面画着"渔民垂钓"的图案,左边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题字,右边画着一位站在桃树下的老寿星。老杨说,灶头上画的都是各式各样的喜庆图案,像渔民垂钓、黄鹂报喜、富贵牡丹等。"灶头画以吉祥的图案为主,讨个彩头,像这幅'渔民垂钓'图,寓意就是自给自足,都是表达村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

  长兴县吕山乡龙溪村村民家中老杨打的灶头。

  说着,老杨现场向记者演示起了在灶头上作画。几支毛笔、一罐颜料、一碗水,就是老人的作画工具。只见他先在碗中挤好颜料,然后拿起笔润湿笔头,调好色后,他迅速地在灶头上勾勒线条,目光专注有神。几分钟过后,一簇簇娇艳怒放的牡丹便跃然墙上,很是喜庆。"画的时候要快,不然颜料干掉就不好画了。"杨阿坤说。

  简单的颜料和画笔描绘出精美的灶头画。

  虽然灶头打得少了,但老杨并没有因此放下画笔。为了将灶头画传下去,他经常在家里的纸上作画,还将灶画这门手艺运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村里路边的白墙上留下了很多老人创作的墙绘作品。

  杨阿坤画在纸上的灶头画图案。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