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申遗成功开启保护新模式,杭州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示范

5年,遇见一个更美的西湖

2016年07月13日 08:40:27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戴睿云 吕艺真

  浙江党建网讯(浙江日报记者 戴睿云 吕艺真)今年6月,在申遗成功5周年、杭州即将迎来G20峰会之际,以“中国情西子意”为主题的一场场西湖灯光秀次第登场,与公元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西湖文化景观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水墨江南山水夜景图。

  5年前,申遗成功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西湖保护的新阶段,也考验着政府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平衡的智慧。5年间,为了让更多人读懂东方文化名湖之美,让遗产真实完整地世代传承——西湖的管理和保护者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5年后的今天,随着灯光、景区基础设施与环境整体提升的完成,一个更美好的西湖跃然而出。记者又一次走进西湖,聆听这五年来,她背后那些变与不变的故事。

  湖之变

  演进的活态遗产

  “西湖就是不断演进的活态遗产。没有历朝历代对西湖文化景观的不断提升,西湖早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世遗时代的杭州也在不断提升西湖文化景观的审美与价值。”

  ——西湖申遗专家、著名学者王其煌

  沉醉于“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意境的古人不会想到,千百年之后的今天,夜晚的西子湖能被“灯光”如此“扮靓”,“月湖”能演绎出今天的盛景。

  虚虚实实、高高低低、朦朦胧胧、或明或暗……万个可调可控的灯具,可随着季节变换调整色温,用“光影”绘出西湖山水在夜色中的水墨江南意境。今年9月前,断桥相会、九曜星空等十大灯光景观也将逐步调试上线。

  “申遗时,常常有外国专家听不懂我们口中的‘无声诗,有声画’的西湖意境。西湖灯光秀的上演,为西湖文化景观注入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刘颖说。

  改变的,不仅仅是夜西湖。看得见的“面子”和看不见的“里子”,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去年以来,杭州实施了景点道路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等一系列提升美丽西湖、助力G20的建设工程。严重有碍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得以拆除;白堤、苏堤、湖中三岛、西湖湖面及环湖主要景观节点、文化史迹点得以整治提升……西湖“两堤三岛”、“三面湖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格局得以更佳状态呈现。

  在玉皇引水预处理场,每个月,有40万吨钱塘江水在这里预处理后引入西湖,让西湖水体实现一月一更新。西湖水体的透明度已经从5年前的平均73厘米左右提升到85厘米。接下来,玉皇引水预处理场计划再增设一条10万吨的降氮项目生产线,让西湖水变得更干净。

  湖之本

  恪守初心的保护

  “申遗成功5年来,我们从没有改变的,是对保护世遗承诺的坚守。那是不变的初心。”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卓军

  “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世遗之后,杭州作出的“六不承诺”,今天依然在坚守。

  为对游客数量进行科学管理,防止遗产被损坏,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在全国的世界遗产地中率先建设了游客量监测系统。“去年‘十一’期间,我们的设备首次进行了监测试验,游客激增时我们会提出预警,通过在断桥上设置花箱分割,引导游客快速通过。”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杨小茹说。

  不忘初心的杭州,为世遗保护创造了新经验。来看杭州创下的多个“第一”:出台填补国内文化景观专项立法空白的《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国内首个规范景区业态的《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全国组建速度最快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以及保障这些运行的一系列配套机制。

  具体怎么做?刘颖举了一个例子:“在景区里不论新建什么基建项目,首先都要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出一个评估报告,如果对遗产有影响,前置否决。”截至去年底,中心已评估建设项目50多项,有11个项目因建设规模等原因被专家否决。

  “应保尽保”,对经过千百年风雨侵蚀的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古迹而言,需“严管”更需“智慧”。

  龙兴寺经幢被纳入卫星监测范围,一旦有人要破坏文物,即可识别预警;六和塔内部,130余支感应器24小时不间断提供位移、应变、风速及温湿度等数据,帮助文物保护工作者实时监测;遗产地保护范围内的每一棵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都进行过无损探测和生长情况调查,成为特色植物监测管理系统监测保护的对象之一……

  西湖申遗成功后,成为当时国内世界遗产监测试点中仅有的一处文化景观类型遗产,遗产要素数量之庞大、项目之多样、内涵之丰富为国内之最。西湖世遗监测管理的创新,为国家制定世界遗产预警监测标准提供了宝贵的样板。国内一拨又一拨的遗产管理机构前来西湖“取经”。

  湖之兴

  人与湖和谐共生

  作为全开放并拥有大量原住民的共生型遗产地,西湖保护的难点显而易见。杭州提交给世界的答卷,是“保护与发展”互利、“管理与服务”共进、“政府与民众”双赢的世遗保护管理新模式。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刘颖

  最好的保护,并非一味地开发或是一圈了之。始于2002年的“免费西湖”持续至今,已成为被中外媒体反复提及褒扬的景区管理样本。世遗时代的西湖,不仅把免费进行到底,还不断提供免费“增值服务”。

  从去年6月开始,岳庙的免费WiFi就已调试完成;今年9月前,西湖景区景点将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游客可以利用免费WiFi下载“掌上西湖”APP,通过APP听取免费多语种景区讲解。

  “这正是西湖保护共建共享的聪明之举。我曾亲耳听见外地游客说,这么好的西湖还免费,真是一点点垃圾都不忍心乱扔了。”王其煌说,成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就是要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体验,并且关注保护她。

  对外,西湖用开放的胸怀,迎接更多的游客;对内,西湖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市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今年5月,西湖景区玉皇山区块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收官。这里曾是遍地猪粪的农村,在一次次环境整治中,玉皇山区块发生了“蜕变”,靠着好环境“筑巢引凤”,引精品民宿、投资公司入驻,发展绿色产业。

  现在,西湖景区已完成梅家坞、茅家埠、翁家山、龙井村等全部9个“景中村”的综合保护和整治,给百姓生活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也有效保护了风景资源和文化遗存。

  “原住民本身就是西湖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他们能与管理者和谐相处,并共同担负着遗产保护的责任,这是很难得的。”西湖申遗的主考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朴素贤在杭州考察“景中村”时这样评价。这一保护管理模式已经吸引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环保局等200余批次代表团专程前来考察交流。

  眼下,西湖正在不断提升景区软硬件服务的“国际范儿”,准备迎接9月在杭举行的G20峰会。“届时,西湖无疑是杭州的国际会客厅。我们一定会把最美的西湖画卷展示给世界,让与会嘉宾充分领略西湖的独特韵味与别样精彩。”刘颖自信地说。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