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已成气候
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已成气候
2016年12月04日 16:14:21 浏览量: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杨俊
生活在合肥的你也许并不知道,在这座城市上方,遍布了超过16000个“天眼”,它们不仅能监控大街小巷的不法行为,更可以精准识别嫌疑人的“脸谱”,震慑不轨企图。这样的“天网”工程日夜守护城市的安全。
这仅仅是公共安全中很小的一部分。从地震灾害中的生命探测到传输灾情的“雷达成像”再到食品安全监测、危化品的处置等等,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促使产业快速发展。最新数据显示,合肥2015年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占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14.5%。
从提出发展意向到成为行业“标杆”,公共安全产业在合肥发展不过8年时间。目前,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已进入,研究院、科技城、产业集群“多点触发”,经开区、高新区“多极发展”的格局。
一座研究院为发展“抢得先机”
日前,2016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之所以选择在合肥召开,科技部火炬中心产业集群发展处处长张峰海表示,在信息安全领域,合肥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国“标杆”。
2016年1月8日上午,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启动仪式在合肥经开区南艳湖畔新建成园区内举行。据了解,该院是由清华大学和合肥市政府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将建设中国惟一多灾种耦合实验平台、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等项目。
早在2013年,清华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签订该项协议时,业内人士就普遍认为,这座坐落于合肥经开区的研究院,将为合肥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抢得先机”。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程建平表示,清华公研院将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锁定产业链的上游和高端,发展公共安全产业园区,形成公共安全研发转化的特殊文化氛围,使合肥市成为公共安全产业重要的聚合地,争取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公共安全学科群。
一个集群紧盯千亿元产业
2014年12月,对于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极具意义。当月,合肥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短短几年时间,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安徽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以监测、预警、应对、管理为核心的公共安全信息技术产业,”合肥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市先后明确将公共安全信息技术产业列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导性产业,优先重点发展。2009年,合肥市制定了《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7)。2011年,科技部批准国家火炬计划合肥公共安全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在密集的产业政策支持和推动之下,目前,合肥市以城市安全和信息安全为主的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汇聚了中电三十八所、量子通信、四创电子、工大高科、科大立安等260余家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企业,从业人员数3.5万人,亿元以上企业70家。
据了解,2015年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合肥力争到2017年实现产值500亿元,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1000亿元。
一座科技城瞄准“亚太中心”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瑞海物流仓库爆炸时,华泰诺安驰援救灾。华泰诺安是国内核生化方面的龙头企业,是军方非攻击性武器(2类)的军品供应商,其研发、生产基地不久将落户合肥经开区,成为合肥清华启迪科技城引进的第一个公共安全产业项目。“公共安全是我们重点关注产业,华泰诺安只是其中一个企业”,合肥清华启迪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内市场对公共安全领域的各项技术、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的需求十分巨大,规模超万亿元,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聚集的科技城,“合肥清华启迪科技城一定不能缺席这块”。“之前公共安全产业主要集中于高新区,然而最近两年,随着清华公研院的落成,启迪科技城导入,合肥经开区也逐渐成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新一极”,合肥清华启迪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合肥启迪科技城将着力引进城市安全、监测预警、信息安全、应急指挥与保障和交通安全等领域的技术与企业,使之成为国内公共安全产业的技术孵化地、创新创业高端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科技城完全建成后,力争引进孵化企业超过200家,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这名负责人表示,未来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全国乃至亚太地区,公共安全产业资本、技术及人才的集聚中心。
责任编辑:李津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