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宁波启动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2016年08月11日 07:54:24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李攀 詹婷

CshKGFerXBeADQKZAAMFkyrxmcw507.jpg

镇海区庄市街道综合指挥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分析采集到的信息。 徐虹 摄

  在现代社会治理结构中,最接地气、最直面群众的行政单元在乡镇、街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何让这块基石稳如泰山?浙江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全面提高乡镇(街道)调控力,真正把乡镇(街道)这个龙头挺起来。

  日前,一场覆盖宁波全市153个乡镇(街道)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大幕。启动此番改革,宁波有望激活基层治理的“因子”,使政府职能定位更清晰、组织架构更科学、人员调配更合理。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推行“大办制”

  基层行政体制改革,就像一台复杂的手术,“手术刀”落下前,首先要清楚病灶在哪里。

  近年来,上海、广州等尝试基层行政体制改革的地方都在一团乱麻中努力寻找“线头”。同样,在启动此次改革前,宁波用了将近1年时间对153个乡镇(街道)进行了一次“体检”。

  宁波市编办主任李浙闽告诉记者,在前期的“体检”中,他们发现乡镇(街道)内设机构普遍存在着与上级部门简单对应、科室划分过细、职能重复交叉等问题,机构设置无法兼顾地区差异、产业特色,人员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宁波的城市化进程速度非常快,有的乡镇、街道成长得很‘强壮’,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实力甚至不逊于一般小城市,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但这些乡镇、街道依然千篇一律地设置了农办,工作任务不够饱满。又比如,有的地处山区的乡镇,工业基础本就薄弱,也没有发展空间,却还是设置了工贸办,挤占了相当的人力物力,造成行政资源浪费。”李浙闽认为,要让基层政权高效运转,首先得对机构设置进行重新梳理。

  如何梳理?宁波此次改革想出的“药方”是,改变乡镇(街道)的分类标准,将各乡镇(街道)重新归类,再根据各自实际设置机构。

  据了解,过去20年来,宁波一直沿用以常住人口、土地面积为主要依据的乡镇(街道)分类标准,进而确定相应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这样的分类标准已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李浙闽表示。

  记者翻看了日前由宁波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深化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发现,改革后,宁波将以常住人口、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经营户数、土地面积的综合分类指标,依据测算后确定的权数,把该市153个乡镇(街道)分为一般、较大和特大三类。

  今后,宁波市不同类型的乡镇(街道)将内设统一的5至6个机构:党政办公室、综合指挥室、发展服务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以及财政管理办公室。“通过内设机构调整,将职能有交叉重复、划分过细、甚至弱化的机构融合到一起,人员打通使用。比如工贸办、农办承担的都是经济发展职能,这些都可以归并到发展服务办公室,实现‘大办制’。”李浙闽表示。

  此外,根据不同分类,乡镇(街道)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行设置其他1至3个内设机构,体现因地制宜的改革精神。例如,宁海县桑洲镇党委副书记叶亦健就在筹划一个特色机构:旅游办。这个几乎没有工业企业的乡镇,打算突出自己的旅游特色谋发展,最终让群众受益。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