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义凤们的奉献,成就了治水的事业”
“许义凤们的奉献,成就了治水的事业”
2016年10月28日 09:48:28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石天星
乡村治水,是大课题。它事关城乡统筹,事关新农村建设,事关干群关系,事关新老村民和谐共处。各种利益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治水的好坏能体现出:往小里说,是基层干部的能力;往大里说,是一村百姓的合力。治水与乡村治理如何相辅相成是一种新视角,值得探究。
69篇报告文学中,开化作家孙红旗所写溪东村村支书许义凤的治水故事,记者读了又读,每读一遍都会被它生动曲折的情节、娴熟流畅的笔法所吸引,同时又觉得它里面想说的其实还很多。不说,是欲说还休的含蓄,也是引人思考的留白。
故事的主角名叫许义凤,51岁,是开化县溪东村的村支书,但她不是本村人,而是溪东的媳妇。在六成村民都姓黄的溪东村,她一个外来媳妇怎么当上了村支书,当推动“五水共治”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时,她又是怎样让村民们听她、信她、服她?悬念吸引着读者。
文中写了三个故事。
她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村口的三幢老房子,房后就是河道,人们习惯于把垃圾倒入房后的河道里,等着汛期大水将垃圾冲走,但房子主人的工作不好做。许义凤硬是发动所有亲戚轮番劝说,做通了工作。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溪东村45岁的养猪大户黄红良。2012年,他带着在外打工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回乡养猪,那时候许义凤还曾带着他到县里筹集资金,没想到一年后,村里要求他关掉养猪场……除去政府赔偿,黄红良净亏五六十万元。
在这个故事最后,孙红旗有一段议论:“我心想,不论村支书许义凤还是养猪大户黄红良都没有过错,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总会有人做出一些牺牲,这是历史早就告诉我们的。”
第三个故事是美起来的村庄要发展乡村旅游了,可当时村里还负债呢,建设需要的钱怎么来?许义凤的办法是省钱。建陌桑公园时,她拿出自己做老本行园艺师时的本领,亲自设计、督工,每天泡在工地上11个小时,还采取古老的“点工”模式计酬,将原本700万元预算的工程缩减到300多万元就建好了。
关于“五水共治”的目的,许义凤是这样回答作家的,“美是为了富”。
带着解读文本的好奇心,记者专访了作家孙红旗本人。
问:孙老师,您这篇文章写了许多冲突,关于利益的抉择与牺牲,特别能反映人性,你选择素材时是否正是有这种衡量的标准在?
答:采访对象许义凤不是我选择的,因为是村支部书记,之前更多的是怀疑。因此,整个采访过程中,我力求客观地、不加偏见地记录了她全部的讲述,一个外姓人,嫁到黄姓居多的村庄,这个支部书记不好当呀。听着听着,留下的只有感动了。这样,让我的创作变得更加顺利。
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利益的抉择和牺牲,都是客观存在的,我只是在创作时进行了合理的搭配,让它在该出现的章节里出现。当然,您刚才提到了人性,与新闻写作侧重于信息不同,报告文学更多的是写人,那么人性的展示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
问:我对您的一段议论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总有些人会做出奉献,但我不禁思考,做出奉献的人,谁来补偿,需不需要补偿,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社会发展,经济改革,必然会有一些人做出奉献,这是历史早已证明了的。“五水共治”是大局,是全省的一项重大战略,这既是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这个过程的推进肯定会涉及许多个人利益,这就是矛盾。
就文中提到的养猪大户黄红良,他的损失不小,但是他没有主观过错,此前政府不但鼓励养猪,养猪的还能拿到一定的政策性补助。“五水共治”提出之后,为了钱塘江母亲河源头的清洁,为了将一江清水送出开化,境内关闭了许多家企业,这是地方和企业做出的牺牲;同时开化关闭了养猪场6.5万平方米,规模养猪场122个,许多农民像黄红良一样作出了牺牲。这是大局与局部、大家与小家的关系。涉及到个人利益,在大局面前,我们的农民兄弟依旧忍痛割爱,舍利取义。在整个治水过程中,对损失的农民依照政策给予了一定的补偿,但就黄红良而言,得到的与实际损失相比还远远不够。他把泪水咽进肚里,依旧支持治水治污工作,看到村庄越来越美,他也只能默默承受。这里还有内心纠结的许义凤,她只有更加努力,把村庄建设得更美,才能对得起做出奉献的农民兄弟,才能渐渐消弭心内的不安,而这恰恰是中国农民奉献精神的另一种体现。
问:您认为这样一个外来媳妇靠什么实现了她的乡村治水事业?
答:在与许义凤交谈中,更多的是听她讲述过程,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但能感觉到她的果敢与坚定,这些都不是她力量的核心。她的力量来自于实干,来自于公平公正,来自于对治水美化的认知,来自于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这些东西不是外部力量所能颠覆或改变的。
在“五水共治”的大环境中,作为村支部书记,一边要完成任务,一边要考虑村民利益和实际收益,她没有退路,只能靠着实干与公平,认知与责任去影响村民,并且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力排万难,推进各项工作,这也是本文想表达的全部思想精神。
问:许义凤说:美是为了富,您赞同吗?
答:美是为了富,当然赞同。如果把美比作绿水青山,那么富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人维护打造的。开化历史上一直有“杀猪禁山”的习俗,禁山为了丰水,丰水为了足食,那是古朴的自给自足的传统方式。古时如此,况乎当今。现在绿水青山,是美丽的延伸,是富裕的平台,这个理念农民比我们有更早的觉醒,也更加迫切。美作为致富的途径与平台,这是许义凤一班人想得最多的问题。美了才有致富的机会,富了才能使村庄更美,这些都是农民内心最强烈的声音。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