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花和她的六个“儿女”
仙居“关爱团”贴心服务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
陈冬花和她的六个“儿女”
2016年10月12日 15:01:13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徐子渊 张肖斌
关怀入微感召家人
“没想到年纪这么大了,组织上还是没有忘记我。时不时就有镇干部、村干部来看我,陪我聊天,把村里的发展、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告诉我,我要是提什么意见,他们都会仔细抄在本子上。”陈冬花老人笑着说。
赵卫宇的《陈冬花关爱团帮扶笔记》上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今年“七一”到陈冬花老人家里慰问时,赵卫宇听老人提到“好几天没见着孙子”,就默默在心里记下了。慰问结束后,赵卫宇立即跟“关爱团”中的成员——后山根村党支部书记杨友芬了解相关情况。
原来,陈冬花老人的孙子杨威,在村里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杨威是很孝顺的,经常会给他奶奶送东西。可就是平时工作太忙,陪老人的时间不够。”杨友芬说明了情况。“老人家年纪大了,不是让她不饿着、不冻着就可以了,你们做儿孙的,老人的精神关怀也要跟上!”赵卫宇第二天就找杨威谈话,还把“陈冬花关爱团”里的党员志愿者换成了杨威,让他多陪伴老人。杨威说:“我没有关心好奶奶,感觉十分羞愧。”现在不管多忙,杨威每周都会抽出三四天过去看望奶奶,要是有事出差,也会让妻子过去,陪奶奶说说话、做做家务。
帮扶老人提升自己
“关爱团”成员的笔记本里还记录了许多与陈冬花相处的点点滴滴,这其中,不光有他们对老人的关爱关怀,还有老一辈党员对下一代的教育和鼓励。
“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就给地下党送信了,那时候啊……”赵卫宇和“关爱团”成员杨怡还没走进陈冬花老人的家,就已经听见屋内传来了老人洪亮有力的声音。
他们一进门,就看到陈冬花老人坐在椅子上,正讲得激动,还用手比划着。旁边的板凳上,坐着三四个人。看到来人,在场的杨友芬和杨荣标忙站起身,拉凳子招呼,“快坐快坐,我们正在听大妈讲革命故事,一起听听,有意思着呢!”
陈冬花老人笑着对杨友芬说,“你都听过了,你先去倒茶。”看着杨友芬和杨荣标在老人家里这样“熟门熟路”,杨怡开玩笑道:“大妈,大家在你这儿可比在自己家还熟络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自家孩子呢!”“你们可不就是我的孩子们么,三天两头往我家跑。像友芬,不止自己来,还经常叫家里人买了东西来看我,拦都拦不住。”老人说着,笑得更开心了。
赵卫宇表示,他们去老人家里,不光能陪老人聊天,还能听老人讲当年的革命故事。“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从老党员的口中,我们能了解这段历史。一人一团,不仅是对老人的帮扶,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提升。”他说。
拜访完老人,赵卫宇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样记录:“‘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就是学陈老这样的党员,做亦是做陈老这样的先锋。”
“关爱团”和老人们的故事,每天都在仙居城乡上演。仙居县上张乡将老党员的故事制成漫画,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教育年轻党员;湫山乡的老党员组成“红色讲师团”,向年轻党员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南峰街道深入了解老党员情况,及时排忧解难,在重阳节为老人们送去节日的祝福……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