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兰英:为村里的事扑心扑肝
杭兰英:为村里的事扑心扑肝
2016年08月29日 11:15:06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何静瑗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纵观我们党95年光辉历程,正是有了一个个党员的先锋示范,有了一个个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市委组织部精心推选一批“两优一先”典型事迹,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标看齐、亮旗争先,凝聚起上下同欲、合力攻坚的强大力量,推动中央、省委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绍兴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众多发展机遇,为广大党员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平台。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以推进绍兴发展的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推动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不断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广大党员要对照“四讲四有”要求,向先进看齐,进一步拉高标杆,转变作风,在优化环境“八大行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的推进中争当先锋、建功立业,为绍兴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为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中共绍兴市委书记
杭兰英:为村里的事扑心扑肝
党总支书记。在这个岗位上30年如一日,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优秀党务工作者等。2014年9月中组部授予杭兰英“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宣部、中组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联合印发向她学习的《通知》。同年8月,浙江省委授予“百姓喜爱的好支书”荣誉称号。2016年所在村党总支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村里的事就像她自家的事一样。”“她为村里的事扑心肝。”在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问起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村民都有说不完的话。从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到农村发展的“领头雁”,杭兰英用30年时间,带领这个集体经济收入曾经为零的薄弱村走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前沿。她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务实清廉”。
一户户上门,脚步踏出民情
在杭兰英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二十几本写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这是她治村的一大“法宝”,杭兰英管它叫“民情记事本”。谁家有难事、急事,谁家婚丧嫁娶、就医上学……翻开“民情记事本”,村里的大事小情一目了然。
而这些“民情记事本”的背后,是杭兰英一步一个脚印,丈量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感悟群众的每一个需求。
2006年5月,杭兰英在走访中发现,后塘桥北村道很窄,许多村民也向她反映希望能扩建道路。就在施工队准备动工时,有一位村民却坚决不同意。杭兰英多次上门沟通,并动员在同一家企业工作的弟弟和该村民的丈夫加入“说客”队伍。终于,村民同意了,还“割”了一大块宅基地以支持修路。此事带来了连锁效应———早已“飞出”村子的上海建筑老板陈坤校得知后,被杭兰英为村里办实事的工作韧劲感动了,多次捐款支持村里道路建设。
村民桑国昌原在一家企业管理花木,回村后一直想从事花木种植,但苦于没有门路,家庭经济比较拮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杭兰英就主动用自己的车送桑国昌到萧山学习花木种植技术,并帮助他购买花木,还在村里为他提供50亩土地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如今,致富后的桑国昌从心底感激杭书记,只要是村集体的公益事业都大力支持。
一次次解困,真情换回信任
当上村支书那天,杭兰英就给自己定了几个“硬杠杠”。其中一条就是“村民有困难,自己必须到现场”。多年下来,村里有点事,杭兰英都是第一时间到场。
村民何惠军始终记得,丈夫因一场车祸成了危重病人。第二天一早,杭兰英就揣着村委募捐的一万五千块钱出现在了病房。而在何惠军的丈夫出院之后,杭兰英仍一直记挂着他们一家,经常串门,帮着干家务,帮着解决困难。
陈婉英一直感念着杭兰英的雷厉风行。记得“菲特”台风来袭,陈婉英的丈夫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婆婆、自己、女儿三个女人。由于家里地势较低,旁边还有个池塘,看着水已经漫进房间,三人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杭兰英带着人来了,大家扶老携幼把陈婉英一家转移到了附近村民家中。
村民祝海江则忘不了1990年的那个夏天,当时他只有15岁。母亲在海涂干活时不幸遭雷击身亡,祝海江和两个姐姐惊惶失措、哭成一团。绝望时刻,杭兰英带领村班子成员,冒着滂沱大雨赶到现场,安慰一家大小,帮助料理丧事,一连忙碌了几天。
2000年除夕,杭兰英一家正忙过年,听闻村民沈明仙的丈夫、儿子因病忽然去世。不顾大年夜去帮人办后事的“忌讳”,杭兰英马上放下手中的碗筷赶去帮忙,又带头捐款3000元。在她感召下,许多村民加入了捐款行列。
一件件实事,苦干改变村庄
进入祝温村,扑面而来一片清爽气息:村道四通八达整洁干净,一湾碧水绕村而过,岸边杨柳青青;花木掩映中,屋舍错落其间,透着浓浓的村趣。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也是一个村级经济薄弱、班子软弱涣散、村庄管理无序的落后村。杭兰英以燕子垒窝、精卫填海般的坚韧和决心,与村干部、村民们共同努力,积小成为大成,使祝温村发生了根本变化。
面对先天不足的村级经济和农业村的特点,杭兰英提出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她带领一班人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硬件上去了,杭兰英又提出改革土地经营模式,发展农业合作社,建立水稻良种基地、猕猴桃基地、花卉基地,依托崧厦镇“中国伞城”发展家庭加工业……
村庄发展了,项目建设多了,建设管理任务也重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来水管网建设,兴建村文化礼堂、幼儿园、卫生等,涉及到各个领域。为了让每一分钱产生效益,杭兰英总是到现场督阵,把好规划、建设、验收每道关口。
对村里的“开销”,杭兰英精打细算。有一年,村里考虑将河道清淤疏浚工程承包给工程队,仔细一算要3万元资金,杭兰英想省下这笔钱。后来,村里花6000多元买回了一台泥浆泵,由村委会主任王茂桃主管泥浆泵操作,为集体省下了近2万元资金。
对村里的钱,杭兰英能省则省,对自己的钱,她却十分大方。村里修路,她捐钱;老人生病没人照顾,她捐钱;镇里给她发奖了,她把奖金捐出去……有人统计过,她的捐款额远超工资收入,“倒贴”部分全是从老伴、儿子身上“揩”的油。
在杭兰英带领下,村里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出钱出力,在沪经商、搞建筑的老乡,也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慷慨解囊,回报乡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