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建筑大师王澍:我的学生大一做木匠大三写剧本

2017年04月18日 10:35:50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蒋肖斌

  不培养大师,培养能面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建筑师

  王澍一直自称是“中国建筑教育制度的叛逆者”,当年的硕士论文《死屋手记》就批判了中国整个建筑学界。时至今日,这种批判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变得圆润。

  “雅园不仅是舒适优雅的生活,‘雅’这个字在中国古代是带有批判精神的,是对所有庸俗的批判。”王澍说,“为什么要在一个美术学院里办一个建筑学院?因为有很多问题没有办法获得答案——有着世界最大建造量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创造性的新建筑?有这么多的建筑活动,为什么没有真正本土文化特征的新建筑?当社会经济整个被房地产绑架和裹挟的时候,建筑师为什么集体沉沦、堕落、与房地产商成为共谋?”

  中国的建筑教育究竟缺什么,艺术、资金,还是方法、设备?“都不缺。”王澍说,“我在工科大学里念了12年建筑学,最深刻的体会是,我们的建筑教育缺乏独立的思想、立场、态度——只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模仿欧洲、美国、日本、香港,却对中国自己的传统所知甚少。”

  建筑艺术学院刚成立时,王澍就提出,整个学院至少10年、20年的方向是,重建一种中国当代的本土建筑学。有趣的是,一个强调本土的学院,却是中国美院最国际化的学院,现在全职外籍教师超过三分之一,因为“本土化一定要在一个真正国际化的背景之下重新定义”。

  10年过去了,学院从一名教师到有了40多名在编教师,拿着不高的工资,做着理想主义的事情。王澍说:“造城运动还在继续,我的学生会很痛苦,但我要为未来留下希望,留下一些人思考这些问题。肯定会有大量人消失在现实里,但只要有幸存者,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30年前,王澍常常和师兄们在东南大学的校园里,激情飞扬地批判中国建筑。如今,师兄们有的已经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也应邀来参观展览,“他们很高兴我没有变化,也希望我不要变”。

  “想当大师,成功率不到2%。我不是培养大师,我培养的是面对中国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能做出相应设计的建筑师。学院走过10年,实验刚刚开始。”王澍说。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