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靳尚谊:用画笔为中国人造像

2017年04月17日 11:12:52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贾玉韬 王恩慧

  我要为中国人造像

  1982年,我在美国的时候,当地有些画廊希望我留在美国,以技术人员身份为我办绿卡,被我拒绝了。虽然当时国内生活水平不高,但我要画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我经常对学生讲,我是中国人,我这一生就是要为中国人造像,要在油画创作中展现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以前历史上的所有艺术都是表现上层社会的东西。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的方向重点是反映基层群众和劳动者,这个方针也带来了绘画界画风的变化。国内画坛整体画风朴实、健康、明快,我认为这个变化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进步。

  我第一次接触到工人是在1950年,当时学校创作课组织学生开展广泛深入生活的活动。我们先到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后来又到南京的浦镇机车厂,与工人一起劳动,一起休息,有时间还给他们画宣传画。在浦镇机车厂时,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那里正流行一种叫“打摆子”(疟疾)的病。我后来染上了这种病,身体忽冷忽热,一点力气都没有。看到我病情严重,工人们就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厂医院治疗,所幸的是,由于治疗及时,我的身体很快就恢复了。

  这次经历让我对基层劳动者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此,我常通过油画这种雅致的语言来更多地表现他们日常的容颜,把他们的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与时俱进才能记录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1958年,我住在北京的三里屯,那时候周围还是农村的荒地,连公共汽车都不通,困难时期,我还在楼门口种过红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三里屯变成了一个很时尚的地方。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艺术工作者,这些新的变化都需要去了解和体会。

  除了体味社会的变化,作为艺术家,不了解现实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也很难表现当代艺术。我年纪越来越大,接触年轻人的机会逐渐减少,但要创作,就要找很多青年人来聊天,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艺术形式,将艺术与时代结合在一起,即使是以个人的肖像画为主,也依然可以记录时代。我的作品《途中》,画中有三个人,有40多岁的中年老板,有30多岁的妇人,还有20出头的大学生,他们都在各自忙碌奔波。我概括地画出社会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状态,描绘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的变化。

  我的作品拍卖的价格很高,但我却更愿意把很多作品捐给美术馆,因为我始终认为美术作品的最好归宿是美术馆,只有在美术馆,它才能和广大群众见面,这是美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我决不会为了卖画而去画画,我也不会随着艺术市场变化而心动。

  基础问题是决定艺术水平的。我绘画创作几十年,一直是在为油画领域打基础。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造型、色彩、厚度、抽象美、色调等基础问题。如果问我有什么成就的话,我觉得我就是接替老一辈画家,努力为中国的油画事业打基础、深厚的基础。

  (中国文明网记者贾玉韬、光明网记者王恩慧根据访谈整理)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