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的非遗保护人
独辟蹊径的非遗保护人
2016年12月15日 14:06:34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史一棋

李永军(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右一)。 资料图片
今年9月22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群贤毕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副会长李永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此指引下,李永军带领团队致力于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意城市等领域的开拓与实践。“先付出再合作,先投入后收入,先舍后得”,这是李永军“先与后”的人生哲学。
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区的前门大街上,坐落着一座古朴低调、典雅别致的建筑——姚惠芬刺绣艺术馆,花猫戏蝶双面屏风、绸缎衣料、唐卡绘画……馆内所有展品都是苏绣工艺的巧夺天工。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姚惠芬作为苏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合作,姚惠芬出手艺,集团出资金,在北京前门大街建设了这座展馆。“店里大件小件工艺品都卖得不错,销售业绩连月提升”,馆内工作人员介绍。
“非遗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专属记忆,我就是要将这些记忆传承下去。”为此,李永军独辟蹊径,探索实践着“1+N”平台模式,一方面依托“e飞蚁”国际非遗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经营,另一方面将各类非遗资源引入其开发的多个文化产业园区中,构建展示和营销的实体空间。
李永军不但有着将非遗“与艺术相结合,与产业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的美好愿景,也有自己的遗憾:“没能多花时间陪陪家人,对不起我的爱人和孩子。”多数时候,李永军会将对家庭的愧疚感转变为对合作伙伴的诚意与真心:“缔结契约就像结为夫妻,达成的成果正如双方的孩子,我要对孩子负责,对我们的合作负责。”
“文化是包容的,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的基因亦是如此……我也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正如李永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贡献奖”获奖致辞中说的那样,他热爱非遗保护事业,愿意将一腔热血洒在中国,这片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土地上。“做好事,做善事,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每天晚上睡前,李永军都会以此开头反省、总结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修养的过程”。
作为团队领导者,他并不认为自己拥有什么权力:“权力,意味着责任,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权责永远是同等的。”商场沉浮的30年使他认识到,担纲社会责任才是企业家的最终归宿。闲暇中的李永军手不释卷,在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常翻看诸如巴菲特、稻盛和夫、李嘉诚等优秀企业家传记,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并运用到企业发展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和创新。令他欣慰的是,非遗保护事业正是一条实现个人与企业最大程度对接社会价值的康庄大道。
对于同永新华韵合作的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永军一向报以“钦佩,向大师们学习”的态度。在他们的合作中,非遗传承人只负责专业技术、工艺进阶等“善其事”工作,而拓展市场、产品营销等“利其器”工作则由李永军及其团队承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师们专注于文化创作,不受市场因素的过度干扰与冲击,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李永军极力在艺术与市场之间寻找恰到好处的平衡。
李永军还热衷于“将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去,尤其是青年人”,朝气蓬勃的青年在李永军心中是时代担当与中坚力量,他一直教导身边的年轻人:“学会珍惜美好的当下,不辜负父母的养育,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完善自身,回馈社会。”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2-10龙泉传统艺术青瓷有了“浙江制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