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他是朱德的外孙,他永远记住了爷爷的话

2016年07月27日 12:03:53 浏览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张宝川 包松娅 等

34-150313193104609.jpg

  即便到今天,已经是少将军衔的刘建,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官”,或者自己跟老百姓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他永远记得爷爷朱德说过,我要求你们接好为人民服务的“班”,而不是接“官”,不要老想着往上爬,远了跟人民群众的联系。

  1969年夏,年仅16岁的刘建在黑龙江双鸭山农场喂猪。

  彼时的少年刘建,每天挑着沉甸甸的扁担,不是喂猪食,就是挑猪粪。长长的扁担压得他直不起身,踉踉跄跄中,扁担上的铁桶一下一下砸着刘建的脚后跟,一天下来这双不大的脚板已是血肉模糊。

  这天晚上,伙伴们都睡了。刘建悄悄爬起来,挑亮豆大的油灯,展开发黄的信纸,开始给他的“爷爷”朱德写信,“爷爷,我不想干了。”

  40多年后的今天,全国政协委员、朱德外孙刘建回忆起这件事,仍然对朱德的回信记忆深刻,或者说,他一直就没有忘记过。“爷爷说,你遇到这么一点困难就退缩怎么行?我们的革命不是在更加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最后才取得成功的吗?选择了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坚持。”

  当然,对于还是孩子的刘建,朱德并没有只用“家长式”的说教,接下来的一番话让接到爷爷回信的刘建破涕为笑。他说,“你父亲现在也在江西五七干校喂猪,你们父子俩都在喂猪,那就比比赛,看谁养的猪又肥又壮。”一种历经千难万险,依然安之若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

  2016年7月的一个上午,阳光很好。在位于怀柔解放军装备学院一处安静的办公室里,衣着简朴的刘建用这样的一段往事,开启了这段令人难忘的采访。我们和刘建一起慢慢地聊着一个令人敬仰的名字,一个可敬可爱的老人,一个我们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伟大英雄,一个孙子眼中的爷爷。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它的统帅朱德总司令诞辰130周年。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我嘴里讲不出什么老人家的历史,因为他从来不跟我们讲他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成就。”作为待在朱德身边时间最长的外孙,明知道爷爷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刘建索性“交代”。他对那个停留在小学语文课本和影视剧里的朱老总,那个中国人民心中敬重的朱德元帅,竟也有知之甚少的地方。“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许多关于爷爷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故事,我反而是从其他人嘴里知道的。”

  刘建的办公室并不大,摆放着朱德的几张照片和一个塑像。几个表兄堂弟里,刘建朝夕待在爷爷朱德身边的岁月一共有15年。爷孙俩感情至深,以至于刘建成年后,爷爷奶奶还是习惯昵称其为“建建”。这15年里,朱德从不刻意诉说自己的历史。然而身教大于言传,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用自己始终坚持理想信念的点点滴滴,无意中塑造和坚定着刘建的理想信念。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刘建没有直接回答。他说,爷爷没有参加革命前,曾任滇军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等职,月薪2000块大洋。2000块大洋啊,要知道当时学校教员一个月也就几块大洋而已。可当时有名有利的朱德选择了放弃护旧军队,转投共产革命。想来,那定是一种胸怀天下、要为所有劳动者共谋福利而断不肯独善其身的理想信念。

  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4月,朱德率余部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从此,朱毛的名字,威震敌胆,响彻华夏。朱毛的名字连在一起。以至于,一些反动地方政府在悬赏捉拿布告上竟称:“共匪朱毛,姓朱名毛”。

  然而这支威震八方的革命队伍在磨合中,对于军队建设等问题,在高层也产生了争论。

  对于这场毫不掺杂任何私人利益,只关乎探求革命真理的历史“争论”,我们并没有刻意回避。没想到的是,刘建的想法也是如此,他甚至更加详细地为我们还原了这场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争论”。在刘建记忆中,谦虚低调从不肯谈自己的爷爷,却由衷地说起过他对毛爷爷的看法。在评价中,朱德毫不掩饰对毛泽东的敬佩。他说,毛泽东的政治能力很强,他对局势的洞察能力和把握总是很准。最重要的是他最了解中国的实际,总能给人希望,跟着他心里踏实。

  这些话或许可以解释,朱德为何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初心不改”。正是这场争论,让真理越辩越明,再加上实践的检验和证实,淬火后探寻到的真理让朱德对毛泽东心服口服。因此,与其说朱德口中“跟着他心里踏实”,不如说是“跟着真理心里踏实”。

  于是,这一跟就是一辈子。

  还记得小学课文中那篇《朱德的扁担》吗?讲的是井冈山“朱毛会师”后,朱德在粮食短缺的环境中,以身作则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的故事。

  刘建为我们讲述了这根著名扁担的“后传”。

  1950年代初,《朱德的扁担》被编入了小学教材。“文革”期间,同样一篇课文却被换成了《林彪的扁担》。很多人愤慨不已。有人跑到朱德面前为他“抱不平”时,朱德却哈哈一笑,说,“一根扁担嘛,借他用用,总会还回来的。”

  朱德说得风轻云淡,刘建转述得云淡风轻。这就是朱德的人格魅力,正应了毛泽东对朱德的评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因为历史不会磨灭,历史会还原一切真相,他有这个自信。

  如海的胸怀甚至也体现在对孩子们的爱护上。

  “爷爷实际上还是很爱孩子的。”刘建纠正人们对于领袖人物的“格式化”印象,他还拿出爷爷在北戴河游泳时穿着游泳裤抱着自己的珍贵照片。朱德希望为革命事业培养接班人,因此尤其重视教育。不仅是刘建这几个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他更是把老家很多亲戚的孩子都接到自己家里来,出钱供他们读书,就像今天我们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看到的情景。那段时光,刘建回忆起来都是哈哈大笑。可以想见十几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饭时看见饭桌就像狼看到了猎物。“那时候国家也不富裕,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们吃饭,把自己的口粮压到了最低,即便如此也总是不够吃。后来左邻右舍知道我们家孩子多,做饭时都会刻意多做一些,然后端到我们家里声称‘换’着吃。”这些往事里,生活虽然清贫,孩子们在一起的乐趣毕竟更大些。

  只不过,爱护不是溺爱,伟人的爱自别有一格。

  刘建有一个表弟在海军,他母亲舍不得孩子当兵去远的地方,就私自告诉海军首长,说朱老总希望把他留在身边。海军首长出于对朱老总的尊重,就把他留了下来。“后来爷爷知道了,说才不需要他留下来照顾,从哪来到哪去,只有在基层才能接受锻炼。”而那句著名的“我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不是孝子贤孙”也就语出此处。

  朱德没有将身边的任何一个孩子,包括刘建在内,留在自己身边“享福”。他把自己全部付给了党和革命事业仍嫌不够,更不要说动用自己的权威声望,为孩子们争得或留下过什么。一直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离去时,他一生积攒的两万块钱,也作为党费全部上交,为孩子们留下的只有无价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