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爱华: 铿锵玫瑰绽放法兰西
邱爱华: 铿锵玫瑰绽放法兰西
2016年07月12日 09:51:25 浏览量: 来源:浙江在线-浙商网 作者:南希
邱爱华,丽水青田人,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意谐房产(缤虹星城)董事长,法国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首创会长、欧洲华侨华人妇女联合总会第二届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海外理事。
1978年,邱爱华未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便毅然赴法创业。
她传统发挥勤俭拼搏的家族传统,更以过人的毅力、过人的勤奋、过人的胆识、过人的眼光赢得长足发展,1984年在巴黎中心地段购置店面,开创华人第一间首饰批发店,每年在中法两地奔波,跑进出口贸易,把法国的审美理念带回国内,更牵线小商品云集的义乌走出国门,带动巴黎近郊华人批发商圈欧拜赫维利耶与义乌结成友好城市,义乌当地行家都知道这位“首饰界的老前辈”。
1989年扩大经营范围,开始涉足贸易,之后增加品牌服装批发,获得成功。现在邱爱华还在国内经营多家公司。
“不苦不难不成人”华人女孩闯入首饰界
法国女人一直是“优雅”的代名词,而法国女性对自身权益和政治地位的争取也同样重视。
有这么一位浙江女性——邱爱华,她从青田走出,在法兰西的大地上摇曳成长,绽放成一朵铿锵玫瑰。
这朵娇艳玫瑰不单单打造了首饰的中法贸易天地,还创立了法国华人华侨妇女联合会,汇聚在法女性发出华人女同胞振聋发聩的声音。
在家乡浙江即将迎来G20杭州峰会的当下,她兴致勃勃地告诉浙江在线记者:“我们这些在法的妇女们计划在巴黎举办丝绸旗袍展,用江南顺滑柔美的丝绸点亮巴黎这座时尚之都,为杭州举办G20峰会喝彩。”
此外,邱爱华受浙商博物馆之邀,用中法双语为杭州写下“心系浙江,报效祖国”、“中法友谊万岁”,用拳拳之心表达漂泊异乡的孩子对家乡的爱恋与祝福。
邱爱华在丝绸卷轴上写下的祝福与心声——“心系浙江,报效祖国”“中法友谊万岁”
1978年的春天,中国国门刚刚打开,邱爱华踏上了前往法国的飞机。彼时的她是一名尚未毕业的大学生。
“大学生”这个名词,在改革春风尚未吹响的当年是极为珍贵的。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她,追寻着丈夫的脚步,远赴法国。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漂洋过海的中国人更多还是以“三把刀”菜刀(中餐)、剪刀(缝纫)、剃头刀(理发)等传统行业为安身立命之本。
在离巴黎600公里南部一座小城,邱爱华和她的先生经营着一家皮具小作坊。
彼时方才白手起家的小夫妻,每天从天蒙蒙亮忙到华灯闪烁,一天工作16小时。然而,即便在那么忙的情况下,邱爱华仍然坚持学法语,抽时间上夜校,见缝插针地“看图识字”。
一年后,在邱爱华的提议下,两个人搬到了巴黎,向这个世界时尚之都正式发出了自己的"宣言"。
1984年,皮具贸易越做越好,邱爱华把目光投向了首饰行业。
邱爱华在和丈夫深思熟虑后,以重金买下了一家地理位置极好的首饰批发店,丈夫继续经营皮具工厂为"后盾",邱爱华只身一人闯入时尚业。"当时想着闯一闯,大不了失败了再回去做皮具。"
当时,法国的首饰行业被法国人和犹太人所垄断,全巴黎没有一家浙商开的首饰批发店。
在国内从没吃过苦的邱爱华一个人扛起首饰店的重担,她放下了令人艳羡的"大学生"身份,第一次摆地摊,第一次放下身段推销,第一次跑市场,第一次结结巴巴地和外国供应商谈判......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这个娇弱的江南女孩子身上,她却从没叫过一声苦。
邱爱华在巴黎自家首饰店里
“不苦不难不成人。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不怕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也许上天就是眷顾勤劳的人。
1989年,首饰店在邱爱华的努力下做得风生水起,夫妻俩趁热打铁,开了一间贸易公司,扩大了首饰生意。
其后,又在法国93区开设服装、饰品贸易中心,然后是接踵而来的几家贸易公司和连锁店......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