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车工董日中“封神”前后

2016年10月29日 14:59:46 浏览量: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方大丰 罗筱晓

  “神刀手”也有人的烦恼

  工作上表现突出,荣誉也接踵而来。2005年,董日中从集团劳模一跃成为全国劳模,2008年成为奥运火炬传递手;由于数控机床加工的精湛技艺,在集团内他也获得了“神刀手”的封号。

  有趣的是,被“封神”后的董日中,反而更有“人”的气息了。

  “我以前不是这么健谈的人”,采访进行到中途,董日中“自我反省”了起来。刚成为劳模那阵,纷至沓来的采访和活动,让内向的董日中很不习惯。他笑言,那时候面对记者大段的提问,自己的回答永远简短且封闭,“几乎没有互动性”。

  但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的突破,“工作中积累的自信重塑了我的性格”。这一点,他在自己徒弟身上感受最深。据他回忆,由于自己的严格与古板,早期的徒弟都很害怕跟他交流和请教,一旦做错了事,又常常被师傅一句重话说得流下眼泪。“现在的徒弟就轻松多了”,他既欣慰又无奈地摇摇头,“工件报废了,我要用幽默的语言提点他们;工作辛苦了,我还得讲自己当年的故事来鼓励他们。”

  话虽这么说,但董日中对工作的要求一点都没有放松。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接起一个电话,说着说着,原本平和的语调突然提了起来:“工件的要求不是差不多,是一丝都不能差!”要知道,一丝,即0.01毫米,仅仅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七分之一。

  对于要求极其严格的军工产品,以一丝为误差衡量单位是一种常态,这也让已负责整个车间技术攻关的董日中常常处于压力之下。走到一件铝制的工件前,他就略微皱起了眉头:按照图纸要求,这个工件要加工成只有15毫米的壁厚,在近2米直径的圆里变形的误差要控制在0.1毫米之内。但由于铝材极易变形,经过多种尝试后,目前的误差还是只能控制在0.15毫米,“还要绞尽脑汁想办法啊”,拍了拍工件,董日中轻轻叹了口气。

  “神刀手”也有人的烦恼,但对于这位凭借一台车床,从内向宅男华丽转身为风趣大叔的车工来说,大概那些让他痛苦的技术难题,同时也是让他成为“工匠”的动力。

  不断上进自学终获成功

  1991年,董日中以全省五级车工统考第一名的成绩从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分配到湘电集团工作。作为统考“状元”,他选择进入负责军工产品制造的三分厂,即现在的特种电气事业部:“军工产品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当时年轻气傲,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这样的工作。”厂里也把这个新来的年轻人看成好苗子,特意让当时车工班的班长做了他的师傅。

  工作并非董日中想象的那么顺利。很快,他被一颗螺钉难住了。“形状不规则的‘特殊’螺钉被三个卡爪固定在卡盘上,看师傅操作很简单,但我只是用刀具稍微碰一下,就会切过头,为此报废了好多颗螺钉。”董日中把手指握成爪状,试图复原多年前的场景。

  更让他受到打击的是,在1992年公司内部的技能竞赛中,他这个进厂时的“状元”连名次都没有取得。此时,董日中深切地意识到,技校3年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是远远不够用的。

  1994年,在同事的邀约下,董日中开始了湖南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自考学习。自小,他就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工作后更是在工厂和家之间维持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年轻人爱好的打牌、跳舞我都没兴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宅男”。自考,似乎让他找到“抓手”,那几年,下班后的时间,都被他用于自学或上夜校了。

  董日中历时5年,完成18门专业课程,取得了机电一体化的大专文凭。董日中告诉记者,自己喜欢“车工”这一职业。而这个职业在给他带来众多荣誉同时,也让这个性格内向的“宅男”,变成了幽默自信的大师。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